推荐理由:《群书治要》概括了晋代以前经、史、子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应该深入阅读的匡政经典。
本书从《群书治要》及其当代价值、《群书治要》的“为政以德”思想、《群书治要》的崇俭思想、《群书治要》的重农思想、《群书治要》选贤任能的智慧与实践、《群书治要》的谏议思想、《群书治要》的礼治思想、《群书治要》的乐治思想、《群书治要》法治思想的四个层面、《群书治要》的外交思想等方面深刻解读《群书治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与智慧精华,有助于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群书治要》,学习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立身为政的经验和方法,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群书治要》是贞观之初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人,从唐朝以前的经、史、子部典籍之中,辑录前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得失作为鉴戒,历时五年编撰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群书治要》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必读宝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推出的《群书治要通识课》一书,全面解读《群书治要》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帮助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践行《群书治要》,学习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史为镜,古为今用。
稽古致治 成就治国理政宝典──《群书治要》
唐太宗27岁登基为帝,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于是命令魏徵、虞世南、褚亮、萧德言等社稷之臣,把唐朝以前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汇集起来,编撰成《群书治要》一书。唐太宗阅读之后,赞叹说:“览所撰书,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群书治要》是从唐朝之前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精挑细选了65种书,又从这65种书中,把最精粹的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撷取出来,汇集而成。《群书治要》的内容包含“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除此之外,还有子书,即诸子百家,如儒、道、墨、法、杂、兵家等。上始五帝,下尽晋代,共50卷,50余万字,堪称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的宝典。尤为可贵的是,《群书治要》所摘录的少数原著典籍在五代之后便已失传,反倒是《群书治要》保留了其精华内容,如《尸子》《昌言》《典论》《政要论》《体论》《典语》《傅子》《袁子正书》等,这使得《群书治要》更加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重拾经典 擦亮“沧海遗珠”的风采
历史上,《群书治要》被日本人从唐朝带回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因为当时交通不便,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带回去的书肯定都是精挑细选的精华,后人手抄翻译流传的也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这部书传到日本之后,确实帮助日本创建了承和、贞观两代盛世。但是这样一部宝典为什么却不为众人所知呢?因为当时唐朝雕版印刷术还不发达,致使流传不广。所以在唐朝之后,《群书治要》在中国本土基本上失传了。后来是在清朝嘉庆元年,日本人向中国进贡,又把这部书从日本送回到中国,才使得这部宝典失而复得。但是后来因为战火频仍,这部宝典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群书治要》作为一部治国理政智慧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高,可以说是“沧海遗珠”,《群书治要通识课》的重大作用就是呈现这本书的价值,擦亮它的风采。领导者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成为卓越领导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学习《群书治要》,可以懂得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才更加顺畅。
经史合参 阐明《群书治要》的编撰逻辑
《群书治要》是按照经、史、子的顺序和历史顺序编排的。用魏徵序文中的话来说,此书的编撰是“爰自六经,讫乎诸子;上始五帝,下尽晋年”,先列选经部的典籍,然后是史部典籍,最后是子部。经过魏徵等人“采摭群书,翦截淫放”“弃彼春华,采兹秋实”,《群书治要》经史合参,史论结合,前后呼应。经、史、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此,日本学者林信敬讲:“先明道之所以立,而后知政之所以行;先寻教之所以设,而后得学之所归。”简单地说,就是要以经为根本,明了大道,然后再遵循着大道治国理政;同样也要先明了经教所以设立的用意何在,然后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本书第三讲“三教视野中的《群书治要》”从经、史、子三教视角解读《群书治要》的编撰逻辑。经、史、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并非只具有单纯的目录学功能。立足于中国固有的学术传统和思想脉络,来解读和阐释《群书治要》这部被誉为“次经之书”的著作,才能更好地契合古人的思维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其中蕴藏的微言大义。
广博切要 全面解读《群书治要》思想
全书共分为十八讲,前三讲概述《群书治要》的价值和思想精髓,后十五讲分别阐述《群书治要》中的修身思想、“为政以德”思想、道德教育思想、德福一致思想、崇俭思想、民本思想、重农思想、选贤任能思想、谏议思想、礼治思想、乐治思想、法治思想、慎战思想和外交思想。《群书治要通识课》讲解的内容不仅“广博”,而且“切要”。重农思想和法治思想是其中特点鲜明的两讲。第十一讲“《群书治要》中的重农思想”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重农智慧,结合现在的全球农业发展现状和中国的“三农”政策,阐明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当下启示。在《群书治要》精选的65种经典中,不仅包含《管子》《商君子》《韩子》这样的法家经典,还囊括了《申子》《慎子》等佚失严重的法家著作。本书第十六讲“《群书治要》法治思想的四个层面”指出,《群书治要》不是简单地汇集经典,而是秉持“翦截淫放”的原则,留下与修齐治平相关的精华,使读者通过这一部书就能掌握古代法治思想的精髓。
提纲挈领 重点阐释修身立德思想
中国历来重视道德,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从政者有德行,社会才会风清气正,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群书治要》正是一部学习传统政德、中国智慧的经典,“为政以德”是全书的核心内容。《群书治要通识课》这本书也重点解读了“修身立德”思想,本书第四讲“《周易治要》中的修身思想”、第五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第六讲“《群书治要》中的‘为政以德’思想”、第七讲“从《群书治要》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八讲“《群书治要》中的德福一致思想”、第九讲“《群书治要》中的崇俭思想”、第十讲“从《群书治要》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第十四讲“《群书治要》中的礼治思想”等章节都是聚焦修身立德的内容,还有些章节也或多或少讲到修身立德的内容。可以说,本书从不同维度,全面阐释了《群书治要》中的修身立德思想。
古镜今鉴 阐发《群书治要》的时代价值
书中第十七讲“《群书治要》中的慎战思想”强调,学习《群书治要》中的慎战思想,汲取中国古人用兵的智慧,对于增进世界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了解,对于化解当今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总结道,《群书治要》外交思想的基本底色是和平外交,以“仁者爱人”“贵德贱兵”为内涵,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展现,以“和合共生”“世界大同”为价值追求。面向未来,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智慧、五千多年的方法、五千多年的效果、五千多年的经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历史中探寻未来,这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政德修养的光明大道,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重要基础。《群书治要通识课》为我们汲取传统治国理政智慧开启的一扇门,带领我们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兴衰存亡的规律,思考当今中国作为独特文明型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明积淀,把古圣先贤良好的治国理念、方法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