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老一辈革命家的“读书之道”
历史随笔~~~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随笔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清风慕竹

  汉永初四年(110),时任太尉府郎中的虞诩因反对大将军邓骘放弃凉州的提议,让邓大将军很没面子,恰好朝歌县叛匪宁季带领数千人造反数年难以平定,许多新上任的官吏都被杀死,邓骘便顺势任命虞诩为新一任的朝歌县令,即刻赴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赤裸裸的报复。朝歌叛匪作乱,州郡官府都无可奈何,让虞诩一介书生去任首长,明着是升职,其实跟去送死无异。因此,当虞诩准备出发时,不少好友都前来送行,不无忧虑地说:“得朝歌何衰!”到朝歌去是多么倒霉啊!虞诩却笑着说:“立志不求容易,做事不避艰难,这是作为臣子的职责。不遇到盘根错节的老树,用什么来识别刀斧的锋利呢!”

  虞诩一到任,先去拜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上下打量他一番,不住摇头叹息道:“你是有学问的人,应当在朝廷谋划国家大事,为什么来朝歌呢?”虞诩笑着回答说:“朝歌的任命刚下来,朝中的官员们也是这样为我惋惜,不过依我看,这里的叛贼很容易对付。为什么呢?朝歌这个地方是古韩国和魏国交界的地方,背靠太行,面临黄河,离天下粮仓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难民有几万人,叛贼却不知道打开敖仓,用粮食招揽民众,抢劫武库中的兵器,据守成皋,斩断天下的右臂,所以他们是不值得忧虑的。现在叛贼势力正盛,难以与之争锋。不过兵不厌诈,我也不要兵马,请允许我放开手脚对付他们,不要用许多约束阻碍我就行。”马棱将信将疑地答应了。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虞诩第一件事不是整顿官府的兵马,而是跑到监狱去招募勇士。他制定了三个等级,行凶抢劫的,属上等;斗殴伤人、盗窃财物的,属中等;穿着丧服不从事生产的,属下等,结果召集到了一百多人。虞诩亲自设宴招待他们,宣布只要荣立新功即可赦免他们的罪行。随后他让这些人投入叛军军中,假意提供信息,鼓动叛军劫掠,而虞诩则提前做好了埋伏,一次就斩杀了叛贼数百人,叛贼的嚣张气焰瞬间熄灭。虞诩又悄悄招募会缝纫的贫苦人,让他们受雇为叛匪制作衣服,在缝制衣服时以彩线作为记号,这些叛匪穿上以后出入市街闾里,就像脑门上贴了标签,被官军一抓一个准,叛匪们被整得都怀疑人生了,都说有神灵在保护官府,很快惊骇四散,朝歌由此安定如初。

  元初二年(115),叛乱的羌人入侵凉州所属的武都郡,形势危急,垂帘听政的邓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的韬略,于是任命他为武都太守。

  羌人也早听说了虞诩的名声,闻讯后派出数千羌军在陈仓崤谷占据有利地势,准备截击他。崤谷是去往武都的必经之地,无路可绕行,虞诩侦得此情,立刻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并散布风声说:“我已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后,再动身出发。”羌人听说后,觉得与其干耗着消耗钱粮,不如先去劫掠些财物,于是便分兵前往各县“打草谷”。虞诩乘羌军兵力分散之机,命令部队日夜兼程,一日之间行军一百余里。途中就餐时,他还让每个官兵各搭两个灶,以后每天增加一倍,羌军看到一天比一天多的灶台,以为援军到了,犹疑不敢逼近,虞诩安全抵达郡府。

  事后有人问虞诩说:“以前孙膑使用减灶计而您却增加灶的数量;兵法说每日行军不超过三十里,以备不测,而您却每天行军将近二百里,这是什么道理?”虞诩说:“敌军兵多,我军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对方便不能测知我军的底细。敌军见我军的灶数日益增多,必定以为郡兵已来接应。我军人数既多,行动又快,敌军必然心存忌惮,不敢追赶。孙膑有意向敌人示弱,我现在有意向敌人示强,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驻军赤亭(今甘肃成县西北),查验兵力,只有不足三千人,而前来围攻的羌军有一万多人,时间已长达数十天,军备和粮食都日渐紧张。虞诩观察一番后下令说,敌人来攻时不许使用强弩,只许使用小弩。羌人一见大喜,以前忌惮汉军的强弩,进攻时不敢靠得太近,现在汉军的弩箭已经耗尽,便大胆向前猛攻。虞诩于是又下令说,每二十只强弩为一组,每次发射只瞄准一个目标,结果不用说,二十射一,那就是弹无虚发,百发百中。羌人大为惊慌,拨转马头,纷纷后退。虞诩见状,乘势率领汉军出击,把羌军杀得大败。第二天,虞诩集合队伍,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随后改换服装,如此往返多次。羌人见了,弄不清城内到底有多少汉军,更加惊恐不安。虞诩估计羌人心生退意,秘密派遣五百余人,在羌军退军必经河流的浅水处设伏。羌军果然仓皇出逃,汉军伏兵四起,杀得羌军溃败离散,再也不敢踏入武都郡一步。

  无论是驱除叛匪,还是击溃羌军,身为一介书生的虞诩都是重在用智不用力。他的智慧源自读书,《后汉书·虞诩列传》记载,“诩年十二,能通《尚书》”,十二岁就读得懂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的《尚书》。而且最重要的,虞诩读书是把书读活了,不是记住其中的结论与教条,而是汲取了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的大智慧,根据变化的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个活化的精髓,在今天被称为“实事求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