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为乐器之乡助力,义务组建农村学生乐队~~~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1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计兵 劳动者的诗篇(图)
本报记者 何玉新
王计兵 1969年出生在江苏邳州,现居昆山。在送外卖的间隙,他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累计创作3000多首诗歌,《赶时间的人》挑选其中精华结集出版。

  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近日在台海出版社出版。王计兵今年54岁,一家人在苏州昆山谋生。他打小喜欢写作,40岁以后开始写诗。2022年7月,他的一首《赶时间的人》被诗人陈朝华分享到微博,获得数万网友的点赞、转发。有网友评价王计兵的作品是真正的“劳动者的诗篇”。

  送餐路上每次意外

  都被他写成了诗

  诗集《赶时间的人》出版后,王计兵做了一次线上直播,分享自己边送外卖边写诗的经历和感受。他说起,有一天晚上接到一个订单,当他徒步爬上一个老小区的六楼,敲开门,才知道顾客因为刚搬家,对新环境不太熟悉,留错了地址。重新联系顾客,得到新地址送过去,发现地址还是错的。再次联系顾客,对方又发给他第三个地址。他气喘吁吁地再次爬上六楼,外卖终于送达。那顾客却说:“你是怎么干的?还要一遍遍打电话!”那天晚上,王计兵因此超时了三个订单,他挨个儿向顾客道歉,但没办法仔细解释。回家路上,他写下这首《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世界是一个地名

  王庄村也是

  每天我都能遇到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用双脚锤击大地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送餐时总能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王计兵骑行在乡间小路上,草丛里突然蹿出一条狗,将他撞倒,险些翻进路边的河道。还有一次在雨中,下坡时他下意识地捏了一下刹车,车突然失控,翻滚出去。他扭伤了脚踝,在家休息了一个礼拜。最让人心惊肉跳的一次,他敲开订单地址标注的房门,一名醉意蒙眬的大汉把外卖拿了进去。很快,顾客打来电话,说错写成前男友的地址,让他把外卖送到新住址。王计兵只好返回索要外卖,那大汉眼里怒中带泪,一把薅住他的衣领,拎到房间里来回拉扯。幸好和大汉一起喝酒的人从中劝解,并把外卖悄悄递给王计兵。冷静下来之后,想起那名醉汉双眼含泪,也就理解了男人的痛苦。王计兵把外卖送给订餐的女孩后,和她说,他好像挺在乎你的。一句话,让那个女孩瞬间红了眼眶。王计兵心中的郁闷也在那一瞬间烟消云散,因此写下了这首《请原谅》。

  请原谅,这些呼啸的风

  原谅我们的穿街过巷,见缝插针

  就像原谅一道闪电

  原谅天空闪光的伤口

  请原谅,这些走失的秒针

  原谅我们争分夺秒

  就像原谅浩浩荡荡的蚂蚁

  在大地的裂缝搬运着粮食和水

  请原谅这些善于道歉的人吧

  人一出生,骨头都是软的

  像一块被母体烧红的铁

  我们不是软骨头

  我们只是带着母体最初的温度和柔韧

  请原谅夜晚

  伸手不见五指时仍有星星在闪耀

  生活之重从不重于生命本身

  一个暴雨天,王计兵骑车到桥下避雨,看到另一个外卖小哥正冒着大雨骑行,他写下《阵雨突袭》。深夜出门送外卖,遇到另一个正在推车的外卖小哥,他写下《午夜推行人》。几年前,他在拆铁皮时刮伤了小拇指,为了省钱去小诊所包扎,结果小拇指后来就不能动了,只能僵硬地弯曲着。他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把外卖挂在小拇指上,他觉得那像是一个钩子,他写下了《墙》……他说:“把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希望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份善良,哪怕只影响了一个人,也是好事。”

  外出打工养成写作习惯

  坚持多年从未放弃梦想

  王计兵从小身体瘦弱,上初二时,父亲为了锻炼他,让他“弃文学武”,把他送到一家武术学校。但王计兵还是想读书,只能去镇上的旧书摊买书,哪怕是语文课本,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1988年春节刚过,19岁的王计兵跟随建筑队去了沈阳。建筑队里的农民工大都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王计兵无法参与他们的话题,变得沉默寡言,每天晚上去路边书摊看书成了唯一的消遣。他喜欢金庸、琼瑶,一本书今天读不完,明天再去书可能就没了。次数一多,他产生了续写故事的念头,慢慢养成了写作习惯。

  一年后,王计兵回了老家,在沂河里捞沙。读书写字愈发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去镇上赶集,他都会从旧书摊买回一些书。他在一本名为《百花园》的杂志扉页上看到投稿地址,尝试性地将自己写的小小说《小车进村》投寄出去,没想到一投即中,并得到25元稿费。这给他带来了信心,不断地将新作品寄出,但烦恼也接踵而至。因为他的小说大多反映村庄里的真实事件,得罪了一些乡亲,有一个乡亲还因此和王计兵的父亲吵了一架。

  但王计兵毫不在意,他已经动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当时他家承包了一座桃园,王计兵每天除了捞沙,就是窝在桃园的小草屋里写作。后来村里有谣言传出,说王计兵精神不正常。父母深为担忧,多次劝阻无果,父亲竟趁王计兵去捞沙时拆了小屋,烧掉了他的手稿。

  三个月后,王计兵认识了一个叫郭依云的女孩,彼此产生好感。他和父亲做了一次长谈,决定娶妻生子、安心生活。第二年,王计兵和郭依云结婚,夫妻二人到新疆谋生。

  王计兵脱过土坯、抬过木头,但仍放不下写作。每当写出一些闪亮的句子,他就会高兴地念给妻子听。开始时郭依云还敷衍几句,渐渐地就流露出一种不耐烦。她觉得一个男人总这样太耽误事了,写这些有啥用?顶不了吃当不了喝。但她不好意思直说,便在王计兵正写着的时候,摔摔打打地制造些杂音。王计兵再也不念了,只是每天悄悄地写,然后随手丢掉。

  打拼十年在昆山安家

  上网写诗逐渐得到认可

  2002年开春,王计兵夫妻俩到昆山谋生。身上只有500块钱,第一个月的房租就用掉了80元。情急之下,王计兵花50元买了一辆旧三轮车,30元买了一块用于铺地的厚塑料布,剩下的钱全部从批发市场进了廉价的袜子、手套、鞋垫,蹲在建筑工地附近的路口摆地摊。

  第一天营业额32元,第二天18元。因为商品单一,大部分时候生意冷清,王计兵就让爱人看摊,自己带着年幼的大女儿,蹬着三轮四处捡破烂。后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就叫“拾荒”。

  最难的时候,他们连房租也交不起了,王计兵便从拆迁工地拾来旧木桩、破木板,在偏僻的河边搭起一间小木屋,当成临时的家。平时还好,最怕的是下大雨,水位上涨,波浪翻涌进来,一家人不敢睡觉,担心屋子被河水冲走。

  终于在2005年,他们攒钱开了一家日杂店,取名为“金雁商店”,领了营业执照,日子逐渐步入正轨。又经过十年打拼,夫妻俩买了房子,在昆山正式安家。

  生活稳定下来,王计兵买了一台电脑,开始上网,在QQ空间写日志。“我打字慢,为了少打字,每篇日志就尽量精简。”他把一段写母亲的文字通过QQ发给好友,那位朋友说:“在中间断一下句,这就是诗!”王计兵好似突然开了窍,开始不断地写诗,在诗歌论坛上以“末班车”的网名发诗、评论诗。2017年,网友把王计兵推荐给邳州市的诗人杨华。杨华建议他把诗投给诗刊《绿风》。从那时起,王计兵开始在各种诗刊上发表诗歌。这一年,他加入了徐州市作协。

  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实体店形成了挤压,日杂店生意缩水,王计兵又开始为生活发愁。2018年夏天,他正式踏入外卖行业,成为站点里年纪最大的骑手。

  送外卖让他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接触到过去没接触过的人

  “外卖骑手是我干过最轻松的工作。”王计兵每天从上午10点跑到晚上11点,非但不觉得多辛苦,反而找到了另一种乐趣。“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写作的视角有点儿狭窄,所以愿意接一些偏僻的、犄角旮旯的订单,一路看着风景,感觉打开了眼界,特别愉快。”他还接触到很多过去接触不到的人,“我曾给一个别墅区的人送过四杯奶茶。领餐时店员没盖好盖子,途中道路颠簸,送到后打开餐箱,发现奶茶洒了一多半。我对客户说,要么我赔钱,要么我回去重新买。结果她说算了,你点击完成就行了,你们挺辛苦的。我感觉到她的善意,很感动。”

  有时在路上跑,一下子灵感来了,或是一个好句子,或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他就停下车,记在纸上或手机上。因为如果不赶紧记下来,等忙过去以后,就想不起来了,那他就会觉得特别难受。时间充裕时,他把这些灵感写成诗,写好之后放在一边,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看,如果还是觉得好,他才会贴在网上,或者投寄给各种诗刊,跟大家分享。

  诗人陈朝华把王计兵的一首《赶时间的人》转发到微博,并评论说:“一首诗只要能准确表达作者的现实体悟、清晰传导作者的真挚情感,就基本成立,其他的意境、韵律、结构、遣词造句并非那么重要。至于是否引发共鸣共情,取决于多大程度能触动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而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产物,所谓诗无达诂,各美其美。”

  《赶时间的人》让王计兵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有六家出版社联系他,准备给他出诗集,他选择了最先关注他的那一家。诗集最终的封面,底部是由时针和秒针组成的45度角,王计兵说:“我觉得这特别符合我的职业,时间很快,好像有人在分分秒秒地等着你,你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赶过去。没有哪一个外卖骑手是轻松的,我们都在时间的路上和分针秒针比速度。”

  对话王计兵

  文学不断地提醒我

  修正过失,做个好人

  记者:您想过自己会出名吗,读者为什么会喜欢您的诗?

  王计兵:读者喜欢看底层作者写的诗,并不是说写得多出彩,也不是喜欢苦难,而是内心善良的表现。因为你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弱者,他们出于一种关心──甚至说是怜悯也好──去看你的诗,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反差,所以我的诗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我一直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实事求是地说,和真正一线诗人比较,我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也并没有出名。

  记者:您写诗多吗?是每天都写,还是有感觉的时候就写,没感觉的时候不写?哪一类诗写得最多?

  王计兵:我一直写得很多,前段时间一天最多写过12首诗,但每年满意的最多就几十首。在我写过的一千多首诗里,有两百多首都是关于父母的。父亲去世时,我守灵的七天里,给父亲写了46首诗。直到现在,我在微信上还把和父亲聊天的对话框置顶,每天在这个对话框里写诗、念诗。就在前年,母亲也去世了。我每次回老家扫墓,都会带上一些刊载了我的诗作的诗刊,烧给父母。

  记者:诗歌、文学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计兵:生活就像是一面斜坡,我每一步都要用力才能往上走;而诗歌是我陡峭的另一面,我如果想看世界、看风景的话,必须站在我诗歌的一面去看。文学在我心里早已经超出了文学本身,它是我心里的一口人,是我最亲密的人,无话不说的人。每一次写作,就像照一次镜子,都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对话、审视和定位。文学会不断地提醒我要做一个好人,不断地修正我的过失。在我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文学带给了我内心的快乐。

  记者:期待通过文学改变命运吗?

  王计兵:我最初开始写作时,心里确实有过文学梦,幻想能当作家,靠写作谋生,后来生活遇到了种种变故,慢慢地把这种火苗压下去了。现在我写诗得到了一些认可,出版了诗集,要是能改变命运当然更好,既然你有这花朵,谁不想开得大一点、艳丽一点?但是,诗歌,不仅是诗歌,而是文学、文字,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超过了这种期待。

  记者:几十年一路走来,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您觉得这样的日子过得辛苦吗?

  王计兵:辛苦还是不辛苦,反正我身边的很多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当然,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当你经历了磨难而回首时,你会发现,每一段磨难都是对你的历练,是你不可多得的人生财富。越是暗淡的从前,越会成为照亮未来的光。尤其是送外卖之后,发现自己也不是世界上唯一辛苦的人。以前写作风格局限很大,比如大多数写的是亲人、个人生活,这时,写诗视角自然会改变,会关注到比自己承受重量更多的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