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能力有多强?它工作一个小时,相当于全世界八十多亿人上万年的工作量。把这样一个“超级大脑”引入企业生产,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天津超算中心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孟祥飞对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当他主动找到一家汽车模具企业,提出把超算引入生产时,对方起初并不接受,认为自己“就是加工傻大笨粗”,不知道算力能用来干什么。经过深入沟通交流,在了解到算力对成本、产品质量等各方面都会有极大促进作用后,企业终于同意进行尝试。但很快又遇到阻碍──企业没有相关技术人员。于是,超算中心派出技术人员,初期替企业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设计,后期帮企业培训了相关设计人员。结果令人欣慰:三年后,这家起初竞争力并不强的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
如今,天津拥有超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优势,与这些平台合作的企业也数以千计,但把算力变成生产力,仍有更大空间。
当年“动员”那家模具企业时遇到的问题,今天仍然存在。有的企业只看重短期效益,认为数字化投入高、见效慢,划不来、不愿转;有的存在传统生产路径依赖,不了解数据、算力对生产的影响,看不懂、不会转;有的缺乏技术人才和充裕资金支撑,干不了、不能转。让算力更充分地赋能生产,需要更多企业认识到算力的价值,并找到获得这种高回报的方式。
这需要企业转变对数字化的认知,打消成本顾虑,同时,有关机构也在研发、设计、制造、管理上为数据提供多种应用场景。说到底,就是要进行彻底的数实融合,充分挖掘“数据改变生产”的各种可能性。特别是依托先进算力平台的技术支撑,企业完全可以想以前不敢想的、尝试以前无法尝试的,开辟出数据在生产应用中的新空间。比如,传统生产中,对一辆汽车进行风洞实验,耗时长不说,每天仅租用风洞费用就高达近百万元,而用超算设计的“数字风洞”模拟测试,时间、费用都大大减少;制造一台吨位过万的大型挤压机,在设计阶段就用超算进行仿真模拟运行,减少试错成本的同时还能不断寻找“最优解”。
当然,把算力变为生产力,也需要降低门槛。天津超算中心最近开始使用一款App,企业只要上传相关参数和数据文件,就能便捷使用超级算力,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编写代码。类似做法无疑会给企业,特别是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解决应用难题。而无论是政府加快布局算力平台建设,还是市场推动促成“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等模式,只有当算力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算力的成本越来越低时,生产力才会进一步得到解放。
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脚步,实现企业与算力的双向奔赴,产业发展的动力无疑会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