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看报的人,我很怀念那些远去的报刊亭。
我所在的城市不大,一共有60余家报刊亭,分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60多家报刊亭,我几乎都去过,它们所在的地方,也许我不知道叫什么路、什么街,但是每一次我都会准确无误地找到它们。
有些报刊亭,我是特意找过去的,可能是因为这个报刊亭规模比较大,所销售的报纸、杂志种类也比较多。有些报刊亭,我是因为其他事情路过偶尔看到,然后顺便过去看看,买上一份报纸,或者是一本杂志。对我来说,一个地方的饭店可以不去吃饭,超市可以不去购物,但是只要有报刊亭,我一定要过去看看。
我相信我是报刊亭主人最喜欢的人之一,因为我几乎从来不会空手而归,报刊亭里,总能找到我想要的报纸或杂志。
那时候的报刊亭,所售卖的报刊其实都差不多,最靠外的位置,往往摆着一大摞《故事会》《读者》《知音》《家庭》《南方周末》……这些都是最受读者欢迎的报刊,经常是上午刚摆出来,下午就已经销售一空。后面的简易书架上,则摆放着像是《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纯文学刊物。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纯文学读物,它们的读者或许不是那么多,却十分固定且稳定,这些杂志不愁卖不出去。
不过也有一些报刊亭,经营者独具慧眼,会订阅一些难得一见的刊物,让我这样的读者刮目相看。这样的报刊亭,即便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还是愿意隔三岔五过去看看,说不定就能给我一个莫大的惊喜。报刊亭的报刊,可以说向来都是雅俗共享的,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这也是它如此有魅力的原因所在。
我家附近曾经有一家报刊亭,我是他的老主顾之一。去的多了,和报刊亭主人也就成了朋友。有时候我出差几天,报刊亭主人也会主动把我需要的报刊留好,等我回来拿。
按照报刊亭主人的话说,每家报刊亭,都会有一些奇怪的读者。我家门口的这家报刊亭,有一个读者,来的不是很频繁,十天半个月才来一次,但是每次来,他都会“狮子大开口”,五花八门的报纸、杂志都要,既有通俗读物,也有纯文学报刊,最后抱着一大摞报刊满意而归,像是抱着自己最珍爱的宝贝。
每次看到他抱着一大摞的报刊,笑容满面,步履坚定地回家,我都像是在欣赏一道动人的风景。
这些分布在城市各处的报刊亭,犹如城市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地标,看似微不足道,却用报刊的书香与文化的韵味,装点着这座城市,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着精神食粮,也抚慰着他们的心灵。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网络来了,智能手机来了,短视频盛行了,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曾经的报刊亭,也逐渐“门前冷落车马稀”,乏人问津,直至在一些地方消失不见。
有些事物,虽然现在没有了,却仍旧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也一直都在。远去的报刊亭,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