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里会群英
《群英会》原属八本《赤壁鏖兵》中的第四本,位居中腰,承前启后,也是场次最多、所含内容最丰富的部分。后来前面的《舌战群儒》《激权激瑜》作为单折演出了,富连成科班演时,从《临江会》起。再后《临江会》也独立出来,做单折演。这时,全剧即分三天演完,第一天从曹操操演水军开始,包括《群英会》“头场”即周瑜坐帐,蒋干过江。“盗书”到“草船借箭”止;第二天“打黄盖”“献诈降书”到“庞统献连环计”;第三天《借东风》《火烧战船》到《华容道》止。从马连良、高庆奎等演出时,才连在一起,删减冗杂场子,合并、浓缩成一个晚上演完。当时,不一定连演《华容道》,习惯演法就是《群英会》到《借东风》为一出整戏。
从八本《赤壁鏖兵》浓缩到《群英会·借东风》,三个多小时的戏,表现曹操和孙权、刘备两个阵营的较量,情节环环相扣,矛盾内外交集,步步引人入胜。萧长华一语道破:“为什么说《群英会》是一出好戏呢?──它没有一个废场子(指与矛盾冲突没有什么关系的场子),没有一句废话;一开始就有‘戏’──斗智。”确实,“斗智”是对全剧的高度概括,既有敌对阵的明争,也有内部波澜不惊的暗斗,内外相互穿插。开场就是周瑜想要除去同一阵营的“江东之患”诸葛亮,让诸葛亮去往聚铁山劫粮,实际想借曹操之力杀之,不料被对方识破、反激,空被讪笑了一番。紧接着蒋干过江,充当曹营说客探听虚实,外斗临门,周瑜又顿生妙计,伪造荆州降将蔡瑁、张允的书信,诱引蒋干“盗书”,再谋借刀杀人,剪除外患,这次由于多疑的曹操一时冲动,取得了成功。借刀计未能瞒过诸葛亮,在敌方阵营得逞了。接下来还有“打黄盖”施“苦肉计”,庞统献“连环计”,误导曹营自锁战船,酿就“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戏就在这样一波连着一波的智谋较量中,构筑戏剧冲突,凸显人物个性,为运用戏曲唱、念、做、舞的表演手段,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提供了广阔空间。
剧中角色行当众多,除旦行外,几乎包含了生、净以及丑的各个类别,经过几代大师、名家的精心刻画,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从容不迫,周瑜的英气夺人、气量褊狭,鲁肃的忠厚至诚、顾全大局,曹操的踌躇满志、恃强而骄,黄盖的老当益壮、苍劲刚烈,蒋干的迂阔酸腐、自作聪明等,都成为京剧舞台上的典型形象。这些古代人物能够在观众心目中鲜活地树立起来,离不开艺术家们的杰出创造,同时也和古典名著赋予的文学底蕴有关,《群英会》的台词,有许多异常精练的性格化语言,基本上都是《三国演义》的原词,体现了中国戏曲与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是结合在一起的,既贴切人物的身份、气质,又适应京剧唱念的抑扬顿挫,这一文学语言的优势是一般传统剧目比不了的。
《借东风》一折,一说是只有念白的过场戏,清末《梨园集成》中有四句唱词,置于一路紧锣密鼓的《群英会》后面“墩不住底”,萧长华根据《雍凉关》的大唱段改编,为马连良编出成套的二黄唱段。马连良艺术底蕴丰厚,出科前曾师事孙菊仙、刘景然,后来嗓音大好,又兼采刘鸿声、高庆奎唱法,在【二黄导板】、【回龙】转【原板】、【散板】的大段唱中,融汇众家之长,其中“兵多将广”的后面拖腔即源于高,却已化入气度豪迈而又华美从容的马派声腔之中。此折戏,后被誉为“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
1957年,京剧《群英会·借东风》拍摄电影,上集《群英会》,下集《借东风》。片中马连良饰孔明,谭富英饰鲁肃,叶盛兰饰周瑜,裘盛戎饰黄盖,袁世海饰曹操,萧长华饰蒋干,孙毓堃饰赵云。人们说,这阵容本身就是一个“群英会”。同时,两集的时长,使一般舞台演出中被删减的某些细节得以保留,也是内容和艺术上较为完整的典范之作。
经典永流传
一个剧种,需要高水平的经典作品体现自身珍贵的欣赏、保留和传承价值。而这样的艺术精品,也需要不断在时代发展中留下新的足迹,才能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文革”浩劫过后的特殊时期,京剧音配像工程采取前辈大师、艺术家的录音,由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配像的方式,抢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剧作,《群英会》成为录制南北名家不同版本最多的传统剧目之一。
舞台恢复传统戏演出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京剧院复排《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1957年电影版的老一辈主演多已离世,年近古稀的名净袁世海仍饰曹操,领衔并主持排戏,马连良亲传弟子冯志孝饰前鲁肃、后孔明,叶盛兰之子叶少兰饰周瑜,李少春之子李宝春饰关羽,陈真治饰黄盖。袁世海不仅指导中青年演员排演,而且对自己的唱念继续锤炼加工,如曹操出场的四句唱词原为:“每日里饮琼浆醺醺大醉,蒋子翼过江东未见回归。造下了铜雀台缺少二美,扫东吴灭刘备孤意方遂。”1958年排《赤壁之战》时,就有人提出和曹操的身份与气势不符,带有旧的贬曹痕迹,他如果每日沉湎酒色,何以能与刘备、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当时把前两句改了,采用过去的另一种唱词:“统雄兵下江南交锋对垒,得荆襄和九郡耀武扬威”,改变了其好酒贪杯的形象,突出曹操取得初战胜利后的得意、骄狂。这次复排,袁世海从更切合人物和内容考虑,把后两句也改了,改为“蒋子翼过江东把周郎说退,那时节擒刘备吾意方遂”。既呼应了前面的遣“蒋干过江”,又道出了曹操此刻的心中所想。
还记得演出当晚,央视现场直播,那时电视还不普及,胡同院落一家有台黑白电视机,左邻右舍老少齐观,尽显阔别已久的名剧魅力!
1986年春天,天津先后有两台《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上演,一台是市文联纪念《剧坛》杂志创刊五周年,邀请袁世海、叶少兰和萧长华之子、名丑萧盛萱与裘盛戎亲传弟子李长春,与天津市京剧团文武老生马少良等两地名家合作;另一台是在天津京、评、梆联合展演中,市京剧团组成老、中、青三代的阵容,马少良、杨乃彭、李莉、李荣威、包式先、邓沐玮、董玉杰等联袂出演。其间,萧盛萱年老体弱,因病阔别津门舞台多年,这次再饰蒋干,出场神采依旧,被天津卫观众的热情掌声相伴一路,场面十分感人。戏后,我曾分别给报纸、《剧坛》写过《慨然“过江”酬知音》和《盗简争疑真蒋干──谈萧氏父子的艺术创造》两篇文章。
2011年,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备受瞩目的“京剧电影工程”,在大力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启动,《群英会·借东风》入选拍摄剧目,时隔半个多世纪再度与电影艺术结缘。
鉴于该剧的艺术价值、影响力和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工程成立了剧本整理小组,以1957年电影为重要参照,保证精华不失,适当加快节奏,虽然为照应当时的观影习惯,把上、下集合并为一集,但重点场子、环节还是精心保留下来。如“横槊赋诗”一折,原曾多年不见于舞台,1957年拍摄电影时,袁世海在萧长华、郝寿臣两位前辈的支持和帮助下恢复,表现曹操统领大军南下,决战前夕回顾连年征战的胜绩,志得意满,雄视江东,势在必得,同时又因乌鹊飞鸣而触动岁月易逝的人生感怀,为戏补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革”后重排《群英会·借东风》,曾为接演《华容道》,因时间过长而割爱,此次电影从人物形象塑造和戏的完整性考虑,还是选择保留下来,全剧最后以“火烧战船”的武场子炽烈收尾。
演员经过精选确定,叶少兰饰周瑜,尚长荣饰曹操,张建国饰鲁肃,朱强饰孔明,孟广禄饰黄盖,冠春华饰蒋干,叶金援饰赵云,这是一个曾受前辈大师亲传或再传的两代京剧人相结合的强劲阵容,相携完成了“京剧电影工程”确立的“舞台精致演出和电影精心拍摄两个环节”的任务。
一出传统大戏,两度摄制电影,体现着国家对民族戏曲经典的珍惜和爱护。影片保留了前辈大师们群英荟萃的舞台身影,也记录着后人相携奋进的足迹。京剧仍在路上,高水平传承任重道远,名剧凝聚着的几代人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将与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