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02月0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一度
精神离职,一场“互伤游戏”
李娜

  上班决不早到,下班决不多呆,坚决不加班、不奋斗;追求“60分万岁”,以最低限度完成分内工作……最近,社交媒体上有个热词叫“精神离职”,用来形容这种人在岗位、心已离职的工作状态。

  精神离职与完全摆烂不同,多出现在原本对工作期望值较高的人身上。当付出得不到应有的认同或回报,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感”不断累积,就会极大消减工作的积极性。换句话说,不辞职也不上进,更像一种职场“冷战”。

  然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状态长期“不在线”,能力得不到提升,只做“及格线”的工作,本身就是在自我消耗。精神离职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冷战”变成持久战,注定是一场双输的“互伤游戏”。

  这道题也并非无解。从个人角度来讲,正视工作本身的价值是第一步。就像有人把工作比作雕刻,每次尽心尽力做好一件事情,都是在塑造更好的自己。为单位工作,也是在为自己工作。毕竟,练就过硬的本领,到哪里都是“硬通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保持向上的工作热情,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辜负。同时,也要合理设定期望值。有的人对自己要求太高,会因一些小失误或没有完成某个阶段性任务,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导致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进而以消极应对来逃避现实。懂得释放压力,学会整理情绪、有效总结……这是一个理性审视工作和自我的过程。

  管理学中有一种视角,“员工是企业内部顾客”,员工的满意度越高,企业越有可能创造更好的绩效。对于企业来说,一味地口头要求员工提高能动性,远不如用看得见的“实惠”来激发,如尊重员工休息的权利、完善工作激励机制、给每个人成长机会,等等。一个处处为员工着想的企业文化氛围,可以将员工的“被动工作”变成“主动工作”。这样的主动性一旦被激发出来,何尝不是企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深层次看,这种力量的释放源自归属感,需要通过员工价值的实现、合理需求的满足等,在员工与企业、工作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韧性的情感连接。

  破解精神离职,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终究需要个人和企业做出“双向奔赴”的努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