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以说,我们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无时无刻不在“折旧”。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形象地说:“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对于党员干部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工作推进,平时积累的“存货”必然会越用越少。如果“增量”跟不上,“本领恐慌”就会愈发强烈。怎么才能“进货”?以现实问题、群众需求为“项目”、为抓手,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剖析新问题,才能应对复杂的工作局面。
“本领增量”不会无中生有,关键要学会抓“项目”。“项目为王”是经济工作中常被提及的一句话,民生工作同样如此。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党员干部必抓紧抓的“重大项目”。树立挂图作战、精准靶向的项目意识,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才能实打实做出“本领增量”。入村不足三年的年轻农村党务工作者吴柏,带领宝坻区朱杨庄村村民发展“萝卜”特色产业,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缺收入、少技能、无特色,这些曾经困扰村民的问题,正是吴柏牢牢抓住的“项目”。明确总任务、抓好小目标,在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相互促进,推动工作进步、能力增长,带动了群众的幸福生活“升级”。
想要做出“本领增量”,学会抓项目只是第一步。以群众口碑为工作评价标准,而非止于一办了之、一干了之,才能真正将“增量”夯实为“存量”,真正让群众认可、满意。“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民生重点、群众关切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上不断更新。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群众去看、群众去评,把采用的方法、取得的成效都放到群众心中那杆秤上“量一量”,自然就明晰了哪些是群众需要的,哪些是亟待查漏补缺的弱项短板,这样才能不断满足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