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沽上丛话
天津红色文脉(十一)~~~
~~~——《比利时——中国:昔日之路》读后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天津红色文脉(十一)
蒋子龙:
在工业与“津味”之间选择(图)
艾 翔

  说起“津味小说”这一创作现象或作家群体时,每个人心里都会有几个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但这个名单里大概不会有蒋子龙。其实蒋子龙在最初的创作里多少呈现出“津味”元素,带有一定地域特色,虽然他更多的代表作承接的是更为阔大的文脉,传承了社会主义文学脉络中那些积极勇敢探索的文学典范的精神。与当时的模式化写作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虽然还是紧张的氛围,但是人物明显有“世俗感的松弛”,人物对话更为自然,有地方风味,甚至还带有个人化的戏谑。过去的文学研究挖掘蒋子龙真正意义上划时代的创作起点,往往忽略了他行文风格上的新质和变化。

  无论是《机电局长的一天》还是《乔厂长上任记》,都明显能感觉到作家憋着一股劲,有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当然这不再是模式化的小说创作带来的。但即使是这样的乔厂长,身边也有说话不清楚的石敢和温柔的童贞,可见作家有意要告别过去那种充满紧张压迫感的小说氛围。到了《乔厂长后传》,被称为“鬼怪式”的杜兵内心记恨乔光朴,用涂鸦将对立公开化,乔光朴则大度地让他去了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巧妙化解了过去小说中的戾气。尤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语调轻松自如,人物活灵活现,其中“土玩闹”这个词令其几乎成了天下霸唱新作《大耍儿》的“前史”。可以说,蒋子龙小说除了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还有明确的文化意义有待开掘,关键就在于对他早期作品“津味”元素的发现。

  不过后来蒋子龙并没有在“津味”层面用力,还有些作品通过修改和重写,也去除了这一微弱的特色。对这种变化,最直观的是两个原因,首先是显在层面,或许他从一开始就想写“中国的”而非一地一域的作品,希望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摹写更普遍的经验,描绘更典型的人物,当然就需要淡化作品里的特殊性。其次是隐性层面,为了规避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他最初几部小说引发的轰动里都包含了十分复杂的时代纷争,其中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生活。当然,如果从艺术层面来说,蒋子龙最初所名世的工业题材小说,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特殊的历史背景,本身就带有跨越东中西部和南北方的特性,其大开大合的叙事风格也很难完全同地方文化实现融合。加上他对典型人物塑造的执着,素材来源都是天南海北,甚至出现了多地都在争抢“乔厂长”名号的趣事。这种情况下,作品也很难专门表现某一区域。

  从作家的自身经历来说,出生于河北沧州,中学时来到天津,经历了一个并不顺利的融入过程。同学年幼不懂事,外来的蒋子龙被嘲笑过衣着尤其是口音,也因此发生过肢体冲突,故而对城市并没有特别好的印象。后来学技术、参军,又回到了原工厂,都是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同城市建立了深厚情感都是后来的事。因此从作家角度说,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用这座城市特有的表达进行书写的动力。《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刘思佳多少带有一些蒋子龙本人的影子,从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自信和独立来看,虽然征用了一些“津味”元素,但只是为了让作品更流畅,是手段而非目标。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蒋子龙的全部作品都鲜明体现出作家作为一个“开拓者”的意图,有时还颇为激进和先锋。因为他期待看到一个新未来,所以对过去某些制度层面的规则和个体层面的行为习惯,都有认为不足取的地方。他寻求的是变革,是新鲜事物、新力量、新风尚和新环境,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文学新人,因此他的创作总是给人一种不断行进的感觉,小说里的人物也是不停地奔波“在路上”。由此“改革先锋”的称号固然是一种政治荣誉,但也不妨做一种文学化的解读。这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很难在某些具体的地方驻足,很难在某些特定的书写方式中流连。另外,他作品里经常出现的对保守势力、旧人旧制鲜明的批判性,也很难使用到带有深切地方眷恋感的书写方式。

  在各种文学思想异常活跃的20世纪80年代,蒋子龙与“津味”文学擦肩而过。一方面发现自己志不在此也并不擅长,另一方面也处于强烈的创作自觉,主动与其他作家作出区分,既保证了自己的独特性,也作为一种参照系更加突显出“津味”文学鲜明的地域色彩与艺术价值。从更深广的文学史展开观察,无论是解放区文学,还是新中国文学,直至新时期文学,特别是现在身临其中的新时代文学,文学的丰富性一直是显著标志。无论是从宏观层面把握并诠释历史的重大走向,或是从微观层面体察人情人性的真善美,都彰显着我们独特社会形态的自信,体现了我们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

  其实话说回来,即使没有选择“津味”文学的路,谁又能说蒋子龙不能代表天津呢?作为一座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天津从来不是单面向的。天津有市井、民俗和历史的一面,同时也有现代化的一面。只有工业的天津是片面的,只有“津味”的天津也是单调的。正是有了这些自觉创新的优秀作家,一个立体的天津、立体的地域历史及文化得以树立。因为天津的特殊性,天津得以区别于别处;因为天津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天津是中国的天津。因此可以说,从天津,包括天津文学,也能看到丰富、精彩、热烈的中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