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绘画活动之一,是传承古代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学研究价值。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不只是保护一种艺术形态,更是研究中华文明根脉的方法之一。
日前,“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结项展览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崇德展厅)开幕。展览开幕以后,专家、学者、教授就中国传统泥坯壁画的发展进行了线上线下学术研讨。天津美术学院院长贾广健教授说:“今天我们集聚于此,是因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更是因敦煌壁画。我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把我们紧密相连:它不仅默默地滋养我们的心灵,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时刻鞭挞着我们,做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工作者,牢记保护、弘扬、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
● 将壁画珍宝留给后人
培养专业壁画人才迫在眉睫
鸣沙山旁、月牙泉畔的一片断崖上,留存着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彩塑。历经千年,几度兴衰,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敦煌灿烂的文明,也为世人留下了最珍贵的艺术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敦煌壁画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涵盖了从十六国北凉至元代的千年壁画,将近八个世纪的灿烂,留在了这一个个洞窟中,是中国绘画当之无愧的基因库。
为了探究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美术人、考古人前赴后继,坚守在这片荒漠上,一点一点揭开蕴藏在石窟中的秘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才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东方神韵”。
由于敦煌莫高窟地处中国西北干燥地区,加之年代久远,如今莫高窟中的壁画面临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现状令人担忧。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马强认为,敦煌壁画的临摹是敦煌艺术保存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摹写对敦煌壁画艺术的风格、造型、色彩、技法的研究,不仅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传承得以延续。可惜的是目前这样的人才还太少,“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的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据项目负责人、导师、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赵栗晖教授介绍,该项目自2019年6月申请,于2020年得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批准,可惜受疫情的影响,项目迟迟未能展开。2021年7月,坐在从敦煌回天津的火车上,赵栗晖接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办公室的电话,通知他项目可以开展了。望着车窗外一望无垠的荒漠,赵栗晖心潮澎湃,这一刻他等了太久。
近年来,敦煌壁画的热度逐渐升高,人们在感叹千年壁画精美的同时,也在担忧着它的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壁画或许会永远消失在人们眼前,但它的绘画技艺却可以世代流传,因此培养专业的壁画人才迫在眉睫。包括敦煌研究院在内的多家院校都在积极申请人才培养项目,最终国家艺术基金选定了天津美术学院,能得到这个机会实属不易。而赵栗晖之所以如此坚持要申请这个项目,也与他个人的一段经历有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赵栗晖本科毕业后,进入天津画院从事美术创作。但探寻中国绘画的起源一直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带着这份渴望,赵栗晖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初次进入石窟的赵栗晖,被眼前色彩绚丽、造型丰富的敦煌壁画所深深吸引。站在洞窟中央,周身被壁画所包围,赵栗晖忽然觉得时间仿佛在那一刻静止了。
敦煌研究院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国家级工程项目,要完整复制八个特级洞窟,这八个特级洞窟是从各个朝代中精选出来的,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平时并不对外开放。恰巧在敦煌采风的赵栗晖在敦煌研究院老师的引荐下,见到了时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的李振甫先生。李振甫先生在看过赵栗晖的画后,问他,“你愿不愿意留下来,帮助我们完成这项工作。”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是多么的幸运,赵栗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来,在这片荒漠中,面对着月牙泉,守着敦煌壁画,一画就画了两年。
敦煌壁画临摹专家邵宏江先生是赵栗晖的指导老师,从敦煌壁画绘制所用的材料到绘画技法,全部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邵老师的倾囊相授令赵栗晖感动不已,时至今日,赵栗晖仍觉得这段学习经历令他受益匪浅。
此次,“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赵栗晖再次邀请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壁画专家李振甫、邵宏江、赵俊荣,以及对敦煌壁画有着深入研究的天津美术学院杨德树教授,担任项目指导教师,从全国报名的100人中选拔了15名优秀绘画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完成了线下31天的“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人才培养项目”的授课计划。
赵栗晖表示“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意在:一方面能够使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壁画绘制技法薪火相传,在现存壁画保护工作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用泥坯绘制技法复制壁画,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数千年之久的古代壁画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为后人提供材质上的独特感受与材料研究依据,“这次挑选出的培养人才以高校教师为主,我们希望他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今天所收获的知识与技术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
● 一代又一代美术人前往临摹
传承中国绘画艺术高峰的技术与人文价值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全世界的游客争相来到这里参观,这里更是一代又一代美术人向往的艺术殿堂。这次“中国传统泥坯壁画专业人才培养项目”的线下课程就安排在这里,虽然已经不止一次来到敦煌,但每次回到这里,赵栗晖总有不一样的感受。
站在曾经与之相伴两年的敦煌莫高度第220窟前,赵栗晖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在这里临摹壁画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当年在邵宏江先生的指导下,赵栗晖迅速掌握了壁画临摹技巧,随后李振甫先生安排赵栗晖进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正式开始壁画临摹工作。
敦煌220窟开凿于初唐时期,由大唐朝议郎翟通投资所建,此后三百年,翟氏家族世世代代守护着这个洞窟,至北宋年间,不知是何原因,这里的壁画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泥层,画师在此地仗层上又画上了《千佛图》。随着风沙的侵袭,石窟中的壁画逐渐剥落。直到1944年,壁画修复人员才偶然间发现220窟中隐藏的秘密,绘制于初唐时期的敦煌壁画才得以重现人间。
220窟的北壁绘制的是药师七佛以及宏大的唐代乐舞场面,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胡旋舞。赵栗晖所负责临摹的就是这幅最为精美的《唐代舞乐图》:“敦煌石窟220窟被誉为敦煌莫高窟唐代洞窟之首,这里的壁画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繁荣鼎盛的唐代盛景,也让我们感叹古人绘画技艺的高超。直至今日,美术界依然公认唐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顶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画圣’吴道子。220窟的画师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绘画技艺在后人看来,同样值得膜拜学习。”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目前留存下来的唐代及唐以前的绘画真迹不足十件,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唐代画作也多为后人复制而成。敦煌石窟保存下来的4.5万平方米壁画为我们提供了自北朝至元朝的佛教绘画真迹,填补了我国绘画史的空白,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及文化地位可见一斑。
近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美术人在艺术的召唤下,来到敦煌,将这里的壁画临摹下来。也正是因为他们,才让后人在研究敦煌壁画时有了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1941年,画家张大千来到敦煌考察,意识到这里是一座非常宏伟的艺术宝库,于是立即返回上海,变卖家当,自制纸张和颜料,在莫高窟摹写壁画两年多,大小临本近三百幅。
1942年,留学法国专攻西洋绘画的王子云教授率领西北考察团奔赴敦煌,开展了调查研究和摹写,摹写了一批各时代壁画代表作,完全按壁画现况忠实摹写。
1935年秋天,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偶然间在塞纳河边的一个小书摊上看到了《敦煌石窟图录》,一直十分推崇西方绘画艺术的他没有想到原来早在1000多年前,我们的国家就已经有了如此高超的绘画技艺,这让他大为震惊,也坚定了要去敦煌的决心。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去了一辈子。1944年,常书鸿先生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不断进行着敦煌壁画的摹写工作。
时至今日,经过几代美术工作者70余年的临摹实践和理论梳理,敦煌研究院取得了对敦煌壁画造型体系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接续前辈们的工作先后完成了第249、217、220、3、275、419、45、276、320、285窟和榆林窟第29窟的摹写,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国内外众多城市举办展览近百次。
马强表示,近三十年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工作都以整窟壁画的客观临摹为主要遵旨,现在的整窟临摹,是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下,跨学科、跨部门协作,数十人分工合作默契配合,发扬集体团队的凝聚精神共同完成:“段文杰先生曾说过‘临摹是一门学问’,临的感悟,摩的技艺,通过临摹能够表现出千百年来传承的艺术价值,不单是在艺术语言上,更是在人文精神层面上得到人格的升华。”
● 保护者与时间赛跑
利用科技留住历史赠与我们的宝藏
然而即使是再珍贵的东西,也终究逃脱不掉时间的侵蚀,风蚀和沙尘使窟内壁画迅速恶化,许多珍贵的壁画现已残破和变色。如何进行壁画的修护和保护工作,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2016年纪念敦煌莫高窟开凿1650年的业内研讨会上,专家们遗憾地指出,最多再过1000年,敦煌莫高窟壁画将会永远消逝在世间。
但仍然有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坚守在这里,付出自己的一生,与时间赛跑,希望尽最大努力延缓敦煌壁画的消失。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63年自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来到敦煌,在这里坚守了40余年,与爱人孩子两地分居长达1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
上世纪80年代,樊锦诗有一次去北京开会,看到有人在操作电脑,那个人告诉她图像储存在这里面就不会消失,这让她感到十分惊喜,她想如果把这项技术引入敦煌莫高窟,那不就可以将敦煌壁画“留”下来了吗?于是樊锦诗率先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也首次将莫高窟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介绍,现如今针对壁画的常用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多种多样,包括显微分析、高清及三维扫描、色度分析、高光谱分析等各类光谱分析、X射线探伤分析、偏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激光拉曼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能谱分析、离子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各类仪器设备。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其他行业的新技术也逐渐运用到了壁画保护中,如声发射技术、VR/AR技术、GPS/GIS/RS等信息技术。此外,在壁画保护修复中,各类新技术与新材料与壁画保护的结合以及壁画传统修复工艺材料的优化都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石墨烯材料等新型材料在壁画修复中的应用;凝胶法、微乳液法等方法去除壁画表面失效材料等。
“文物保护需要依靠科技。”苏伯民说,“在保护方面,我们聚焦古代壁画、土遗址、数字化等方面的关键瓶颈问题。古人做壁画结构非常讲究,工艺和材料历经千年仍然精美,因此,只有从业十年以上的技工才允许对敦煌壁画进行修复。”
敦煌壁画是历史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的宝藏,多少年来,无数的“敦煌人”走上了寻宝、守宝、护宝的道路,但这份宝藏也会像生命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我们无法永远地留住它,那就只能尽力从时间的手中抢回它,让更多的人能够见证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