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响晴轩续话~~~
周末
文丛
家乡的渔家文化(十一)~~~
~~~
二十四节气漫谈~~~
~~~律师文化纵横谈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末
文丛
家乡的渔家文化(十一)
渔家方言话活田
刘翠波

  在渤海湾边流传着一句非常巧妙,又耐人寻味的渔家方言:“活田。”

  小时候,吃饭前常会听到妈妈说:“等等治活田的回来一起吃。”治活田的,指的是出海打鱼的人们,等他们回来一起吃热乎饭,是祖辈们留下来的规矩。那时我还不能理解活田的含义,只知其指的是海里的海鲜。村里人把水温寒冷季节才有的海鲜,俗称为冷活田,不洄游的本地海鲜俗称为小活田,而把那些价值高的叫做大活田。不过,大活田还得是渔汛强的品种,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洄游类集群活动的海鲜,比如黄花鱼、鲙鱼、鲅鱼、黄螃蟹、对虾等。在前辈们的眼里,海鲜的出产分季节、场地、品种,与农田很相似,它们就是枕镰待割、漂浮不定的活庄稼。

  治活田与种田不尽相同,都是靠天吃饭,一个活字把渔家人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渔家谚语:“鱼在水,燕在空。”意思是,人们很难准确断定渔获的产量和品种。渔家还有句谚语:“鱼虾没有三日猛。”意思是,渔汛期来了要抓紧时间,它们不可能持续旺盛,留给人们捕捞的机会不多,更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记得那年歇暑假,正是出虾皮的旺季,我和村里很多有能力的“闲人”一样,用抢网去捞虾皮。那天,潮水涨到了海垱脚下,我扛着抢网来到海垱上,看到站在齐腰深水里抢网的人们,都在懒洋洋地推着渔网前进,这是渔获很低的状态。我心想,这是没啥货呀,就放下渔网坐在海垱上看热闹。不一会儿,一股清凉的西南风扑面而来,只见水里的人们动作快了起来,推着抢网走几步就把渔网掀起来,然后用捞拎(渔具)捞起渔获装进网袋里。我赶紧拿起抢网下水去找他们,可是当我到了,时辰已过,只能望海兴叹。

  上世纪60年代,渤海湾边的渔村里,每年都会大量加工毛蚶肉,那是当年最丰厚的小活田,也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出口海产品。据说,毛蚶最多的地方在“半湾”,位于海河与蓟运河之间的浅海中。这里因为特殊的水文环境,淤泥稀深,特别适合毛蚶的生长。据蔡家堡村老渔民回忆,当年一袋烟不到的工夫,渔网里就会装满了毛蚶,一条船两天就能捞两三万斤。后来,随着河水污染的加剧,以及过度捕捞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渤海湾的毛蚶持续多年没有产量,很多人想实实在在地吃一顿本地毛蚶,都成为一种奢望。这说明一点,再好的良田,不加以呵护也会成为荒地。

  前辈们把活和田连在一起,饱含着他们的大智慧。很多人不了解渤海湾边的海鲜,几乎都有一个小名称。比如,不够一尺长的梭鱼,叫梭鱼羔儿;八月十五之前的对虾,叫虾钱儿;没有成熟的圆脐螃蟹,叫花脐;很小的鲈鱼,叫鲈板儿;当年的小黄鱼,叫黄花秧子,等等。它们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都还没有成熟。在今天看来,这些没有达到成熟标准的海鲜,都在被保护之列。由此,让我想到一个很文艺范儿的名词──犁涛牧海。活田,那些能给我们带来美味享受的海鲜,也需要我们像呵护庄稼一样去加以爱护。在活田的含义里,做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前辈早已有了先见之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