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邵武—武夷山(图)
石 英 题图 张宇尘

  自1984年至2000年,我曾因公两次乘京福线列车赴武夷山(武夷山市)。第一次是《散文》月刊与福建省作协联合举办武夷山散文笔会;第二次是我应邀参加在北宋词人柳永故乡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举行的柳永纪念馆揭幕暨柳永作品研讨会,两次赴武夷山都是在邵武下火车转乘大巴抵达武夷山市。

  邵武我久已慕名。它历来为闽西北重镇,地位十分重要,人文遗产丰厚,更有一个鲜明标志是多位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与它有着密切关系。自宋而元、明、清以来,相继为军乡、路、府、县所在地。宋代名相,抗金爱国志士李纲出生于此;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作为邵武六品知县于此拍案而起直驱辽东,用生命写下可歌可泣、雄奇壮烈的不朽篇章……我经此地,因时间匆促,未能长时间逗留,但邵武之山形地貌,林木气脉等卓然不俗,感其气而知其实,古今一脉贯通。

  更可贵的是,只要提到武夷山,就会想到邵武──因是去武夷山的必经之路。

  1984年的武夷山散文笔会在我的记忆中,是散文界第一次有规格的研讨散文创作的专业性笔会。在这方面,福建省作家协会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担负了会务接待等一系列相应事宜,我们《散文》月刊提供了较充分的散文信息、创作方面具体问题等专业性准备。福建方面参加的有作协主席郭风、副主席何为与青年散文作家章武、朱谷忠等;《散文》月刊方面由我和编辑魏久环、刘淑文等与会;应邀的与会作家有广东省老作家野曼、厦门的陈慧瑛、上海的王小鹰、安徽的青年作家张秋实等。研讨会由我和章武轮流主持。

  会上大家畅谈了新时期以来散文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散文在整个创作领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的独特性和艺术特色,有宏观的认识,也有非常专业性的探讨。会中气氛活跃,平等融洽。特别是福建当地老作家郭风、何为(何老师后来调回上海)在研讨中表现出的民主大度的长者风范,给相对年轻的作家留下了良好印象。当时福建省散文创作相当活跃,“领头人”的重视和积极影响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

  当时,武夷山风景区尚未成立武夷山市,整个开会的环境都呈现着一种自然、原生态状貌,与散文作品的特点十分吻合。大家觉得:武夷山会址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篇优美、丰厚、境界可以的大散文。会后我以此感受写了一篇《武夷山的雨》,发表于《天津日报》国庆35周年征文版上。在这不久之后,当年夏季湖南省又在湘西张家界举办了全国性的散文笔会(本人亦被邀请参加)。散文创作出现了一个相对活跃的盛花期。

  2000年的武夷山之行,最难忘的收获是对久已熟悉的北宋词人柳永(柳三变)更加全面的再认识。在研讨会上,崇安人对于近千年前他们的这位老乡感情还是很深的。为数不少的发言者对“文革”前一度对柳词的批判有所拨正,认为柳永在封建压制下处境多不顺遂,表面上的“沉沦”实有不得已的因素;总的说来,柳在宋词的发展中影响还是很大的。同时,在参观柳永纪念馆时,一位男解说员特别强调说:“柳永的作品其实并非都是缠绵悱恻、情调颓废的,也有像《煮海歌》那样反映当时盐工苦难生活的作品。而且可以肯定地讲,这类作品他不可能只写了一两件,经过将近一千年的散轶埋没,肯定有的已经湮没了。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地评价柳永,全面地看待他的作品。无论如何,他还是我们武夷山地区的骄傲。”

  以往我所经历的纪念馆之类的讲解中,基本上多是由女讲解员来担任,而这里却是由一位温文持重的男士担当。他固然对柳永这位近千年前的老乡感情上有所倾向,却言之有理。谁能断定柳永一生只写了那样一首体恤劳工之苦的《煮海歌》呢?人有时毕竟是比较复杂的,对并非那么简单的一位古人,还是看法全面些比较好。也许是此番武夷行所受启发所致,回来后我写了柳永和柳词相关的好几篇文字。

  二番武夷行还抽空泛舟游了九曲溪,而且不知怎么,还与不久前在北方的白洋淀泛舟作了一些比对。细想起来,二者之间的对比应该说是比较牵强的,但我还是写了一篇《九曲溪与白洋淀》,其实,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所感受的侧面常常是并不相同的,很难说哪回对而哪回完全不对。譬如说,我在武夷九曲溪泛舟时,便联想起柳永在他的《雨霖铃》中之句“留恋处,兰舟催发”,无非是身在柳永的乡土上产生的自然联想。而我在内心里,哪里有当年三变郎那般情调,更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样的情景。

  不过,在这次结束武夷山的活动离开此间时,却的确想到16年前来此开散文笔会与《散文》的几位同事同归的情景,而已调至北京工作的我这次却是独自一人在邵武乘上火车,在硬卧中辗转反侧,竟想起与此地有关的几位古人:贬离海南的李纲,策马远赴辽东考察的袁崇焕,离开家乡漂泊四处的柳郎。可以想见,他们那时的心境大半是孤独的。

  现在的我,赶回去是为了版面工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难寝的夜行列车中,心境也是比较孤独的。但当天明望着车窗外面,呈现在我面前的仍是广阔、明媚、奔驰的人生世界。  本版题图  张宇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