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读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报力荐~~~
延伸阅读~~~
分享悦读
津京两地作家学者编辑倾心敬献纪念丛书“我与孙犁”~~~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享悦读
津京两地作家学者编辑倾心敬献纪念丛书“我与孙犁”
“我与孙犁”丛书作者五人谈(图)
《“我与孙犁”丛书》,冉淮舟、谢大光、肖复兴、卫建民、宋曙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宋曙光(《忆前辈孙犁》)
卫建民(《耕堂闻见集》)
肖复兴(《清风犁破三千纸》)
谢大光(《孙犁教我当编辑》)
冉淮舟(《欣慰的回顾》)

  今年7月,是孙犁先生辞行20周年,由本报高级编辑宋曙光策划主编的纪念丛书“我与孙犁”,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倾情推出。丛书共计五部:冉淮舟《欣慰的回顾》、谢大光《孙犁教我当编辑》、肖复兴《清风犁破三千纸》、卫建民《耕堂闻见集》、宋曙光《忆前辈孙犁》。五位著者都曾与孙犁有过深层交往,他们从各自的阅读、不同的视角,悟出作家人品与文品的高洁,通过几十年的文字之交,感悟一位经典作家同时代、人民的息息相关,他留下的文学精品鼓舞和影响了几代读者。

  天津仍然是孙犁研究的重镇。这套丛书以其新颖的创意,称得上是近20年来,有关孙犁研究的最新结集、最新成果,五位著者以亲历者身份披露的宝贵细节,为研究界提供了第一手史料研究,也将匡正之前流布的误传和谬误。五本书讲述的虽是同一个作家,却又绝不雷同,反倒因为作者的不同身份和经历,使书的内容更显丰满与多彩。从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写出的孙犁,互为印证,又相互补充,提供了确信而翔实的文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套丛书将越发彰显其史料价值。

  宋曙光(《忆前辈孙犁》):

  在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能够策划编辑一套真正的好书、大书,确实是我多年来深怀的一个心愿。当天津人民出版社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隆重推出“我与孙犁”这套丛书,我们五位作者都是心怀感动,终于为孙犁先生敬献上最为别致、最为情深的一缕心香,了却了我们共有的一份心愿。

  这个饱含情义的策划,缘自我的感恩与心血付出,出于我近40年报纸副刊工作的情缘,他人难以取代。几位著者都与孙犁有过深度交往,并且都是我在《天津日报》文艺副刊工作时的老朋友、老作者,彼此信任。这五本书讲述的虽是同一个作家,却又绝不雷同,反倒因为作者的不同身份和经历,使书的内容更显丰满与多彩。以往有些文章是从史料到史料,缺乏现场感,而我们从多视角、多层面写出的孙犁,相互印证,互为弥补,为孙犁的影响依然深入人心,提供了确信而翔实的文本。“我与孙犁”丛书采用散文写法,较之纯理论文章,更适合于读者阅读与品味,用情感之笔,写出了一个全景式的孙犁。全书在资料的真实性、写作的严肃性、内容的可读性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含量,是近二十年来孙犁研究方面的最新展示和最丰硕成果。

  卫建民(《耕堂闻见集》):

  1976年之前,文学界对作家孙犁的认识是固化的。在作家排名中,孙犁的名次靠后,位置显示是地方性的普通代表。历史发生转折后,孙犁的“后发优势”引人注目,甚至使人吃惊。政治清明,大地回暖,孙犁在冬眠状态中苏醒,迸发出让文坛刮目相看的创作力,佳作不断,统为“劫后十种”。他的读者,近年以指数级增长,也有个“后发优势”现象。

  在孙犁逝世20周年之际,天津人民出版社以高质高效推出“我与孙犁”丛书,体现了出版家的胸怀和品位,更是向20世纪杰出的中国作家致敬。1957年,该社首先出版经典《铁木前传》,65年后,又在疫情肆虐的特殊时期,排除困难,快速编辑出版我们五位作者的纪念丛书,以多人文集的形式密集纪念一位作家,在形式上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我要感谢宋曙光先生,这五本书是他一手策划,他的出版理念,是《天津日报》和“文艺周刊”,还有他本人对孙犁的怀念和致敬。

  肖复兴(《清风犁破三千纸》):

  今年是孙犁先生逝世20周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套五本“我与孙犁”丛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非常荣幸,其中有我的一本《清风犁破三千纸》加盟。这五本书虽侧重不一,但感情却是相同的,其中史的价值,因是亲历而越显真实。新中国成立后,戎马半生的孙犁先生一直居住天津,除短暂外出,都是独守津门一隅,钟情笔墨,兴于读书,无意争春,知黑守白,远离文坛,亦远离官场,却一生自重并自惜于文字。不仅在天津,在全国,孙犁先生都是一个不可或缺和无可取代的存在。面对他和他的文字,尤其是衰年变法后的文字,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天津人民出版社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快的速度,出版这套“我与孙犁”丛书,表达着他们和我一样对孙犁先生的怀念之情。我想,这不仅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近孙犁先生。

  谢大光(《孙犁教我当编辑》):

  2002年7月,孙犁先生享寿90高龄离开我们,至今已20年。自1949年至2002年,孙犁在天津整整生活了53年。天津是孙犁的第二故乡,是他在文学事业上完成自己,成就一位文学大师的终老之地。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特别是晚年的“耕堂随笔十种”,都是在天津完成的。他在《天津日报》创办的“文艺周刊”,至今还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前沿阵地,发挥着鼓舞人心、培育新人的作用。

  孙犁是一位永远活着的作家。20年来,他留下来的作品不断推出新的版本,不断有新的读者加入热爱孙犁的队伍中,其中不乏年轻人。孙犁又不仅是一位作家,他的文论秉承了传统文学批评的品格,开创了实事求是的现实文学新篇章,他吸收了汉语的精髓,融入当代生活语言,形成朴素、简净,言之有物的耕堂文风。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年代,人们渐渐发现,孙犁是一位承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思想风范的文化巨匠。耕堂魅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孙犁的一生再一次证明,文化建设从来不是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事业。围绕着孙犁,围绕着耕堂文学话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像梁启超的饮冰室、曹禺的曹禺剧场,如果能以多伦道216号孙犁故居为原型,复建一座耕堂书房,将成为天津又一处文化地标。

  冉淮舟(《欣慰的回顾》):

  纪念孙犁同志逝世20周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我与孙犁”。作为作者,希望告诉读者,在与孙犁同志交往接触中,学习和了解的,感受和体会的,他的为人之道和为文之法。孙犁同志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他对这一伟大时代所作的真实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的感情,他的前进脚步,他的悲欢离合。这些作品,也正因为是时代和个人的真实完美的结合,是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一经问世便深受社会欢迎。并且已经时间证明,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多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可以肯定地说,孙犁同志的作品是传世的,他将永远活在广大人民的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