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春节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2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年说字 “龘龘”的前世今生
王轶斐
央视截图
央视截图

  甲辰龙年将至,“龙”再一次成为中国人的关键词。而龙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为主题,更使得这四个字成为最为应景的“年度Slogan”,“龘”字也随之火遍全国。

  “龘”本为生僻字,但在中国传统龙年,“龙行龘龘”却生发出恰如其分的寓意和活力。今日是除夕,不妨跟着新报了解龙年和“龘龘”的文化内涵,也同时祝广大读者新春大吉,龙行龘龘!

  【连接古今 “龘”字有新意】

  在“龘”此次“实红”之前,它已经在《康熙字典》里“躺平”了300多年。《康熙字典》里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龙行龘龘也。这个字的部首为龍,是“龖”的异体字,字义指龙飞的样子。龘也就是用来形容龙腾飞的姿态,寓意着雄壮和激情。

  关于龖,最早出现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龖,飞龙也。从二龙。读若沓。”康熙字典也有记录:“音沓。《说文》飞龙也。又《六书·精薀》震怖也。二龙飞,威灵盛赫,见者气夺,故讋从此省。《元包经》震龖之赫霆之砉。传曰:二龙怒也。”

  专家总结了“龖”字的出处,存在且不限于辽代释行均《龙龛手鉴》,宋代夏竦《古文四声韵》、司马光《类篇》、丁度《集韵》、陈彭年《广韵》,元代黄公绍《韵会》,明代何楷《古周易订诂》、方以智《通雅》,以及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纪容舒《唐韵考》、张玉书《佩文韵府》等等。但仅仅是对其进行了注音和释义,对其出处和用例未作说明。

  可见“龖”和“龘”两个字,无论是“双龙并肩”还是“三龙腾空”,音和义完全相同,都表达了飞龙在天的祥瑞姿态。而这两个字除了在老字典中收录,此前再没有其他的使用范畴。

  据悉,今年央视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个标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九叠篆字体。标识运用金属质感的色彩光泽,使得“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连接古今、融通未来。这不仅仅是对古老汉字的传承,也是对现代科技的致敬,具有浓厚的中华文明气息。

  有趣的是,网络上已经有年轻的准爸爸准妈妈对“龘龘”兴致颇浓,纷纷表示“要是给今年出生的龙宝宝起名‘龘龘’,应该是件很酷的事!”

  【说文解字 传承时代文脉】

  作为“龙的传人”,中国人对龙年格外重视。龙,代表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对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尊重。“龙”早已从远古的精神图腾转变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的感情归属和身份认同,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因此,从“龘龘”刷屏到对汉字的探究,再到对龙年文化寓意的解读,人们认识到的是中华文字的魅力和深远影响。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的古代文字,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化风貌和历史记载。

  在天津博物馆,《龙行龘龘——天津博物馆藏龙文物特展》正在展出。策展人希望能够藉此展览,为观众欣赏中国古代艺术品和历史文物提供一个新的角度——那些艺术作品中的龙蜷卧、行游、奔跑、腾飞的过程,充满生机与力量。人们对龙的文字和纹饰的使用,从遥相崇拜、敬畏的神物,逐渐融入人性,回归人间烟火,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全球华人的情感与精神纽带。“龙行龘龘”,是中国龙文化内涵不断拓展与升华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与表现。

  趣味横生“三叠字”

  除了“龘”字,汉字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三叠字。单是以动物构成的三叠字就有“犇”“羴”“猋”“鱻”“骉”等。其中“骉”看字明义,即指马奔跑的样子;“鱻”古同“鲜”,可以指代新鲜的应时食物。由人体器官组成的三叠字包括了“掱”“瞐”“舙”“惢”等。比如“掱手”同“扒手”,俗称三只手;“舙”则指搬弄是非,古同“话”。更多的三字叠加,能够表达比原字更强烈的情感和更壮观的场面,比如“淼”“垚”“靐”等,通过叠加造型,使得字形更加繁复,寓意更加深远。

  另外,也有一些字叠起来之后则会表达与原字不同的意思。例如“焱”和“风”叠在一起形成了“飚”,在原有的表达力上增添了狂野和激昂的气质。这些叠字的出现,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丰富了汉字的内涵。

  生僻字的意义何在?

  汉字的数量和释义都博大精深,目前发现和整理的甲骨文字有4055个,大部分还没有被破译;东汉《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三国时《广雅》收字18150个;北宋《类编》收字33190个,而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是古代收录汉字数量最多的字书。

  而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60370个,其中《难检字表》还录入了不少读音不详的汉字。1994年,冷玉龙著的《中华字海》收入85000个汉字,《中华字海》包含从古至今存在过的且有记录的汉字。但在现实生活中,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自古以来出现的大量生僻字,有古人根据所处的环境创造而出,也有根据不同的习俗和方言衍生出的汉字。

  互联网时代,当我们再提笔,每一笔每一画都传承着文化之道。更能感受到的是,这些汉字蕴含着华夏先民的思维方式,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赓续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脉。

  新报记者 王轶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