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23日。天津619岁,生日快乐!
最初作为卫城,天津是军事地区,城内居住着三卫官兵及少量家属,百姓则居住在城外。雍正九年,天津进入“府县双制”,转变为行政地区,老城逐渐成为生活中心。城外的大开洼地区,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四大开”之东开、南开、西开与北开。这些城外之地,现在都属中心城区范围。
实际上,这“几大开”并非都以老城作为“坐标原点”,甚至地理位置还发生动态变化。而这些,恰恰就是天津在历史洪流中不断前行的缩影,形成了天津城市不可磨灭的时代记忆。
南开
定南门外风景变 一厂一校始兴盛
如今的南开区,区境东临海河,沿荣吉大街、兴安路,南马路至南门外大街、卫津路和卫津南路;西、南至密云路、芥园西道、华苑西路、陈塘庄支线;北抵通北路、北马路,沿西马路至西关大街、津河、南运河。
而当年南开,在老城南门外,北至南马路,南至长江道(清代为墙子河),东至南门外大街,西至南开五马路。
定南禾风变南原樵影
“在清末,南开这个地方仅在南城附近的南关老街、沈家台、太平庄有些居民,往南一片旷野且有大面积水坑。”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语言学家谭汝为介绍说,过去天津城南门叫“定南门”。明中叶重臣、文学家李东阳不仅曾撰写了《创建天津卫城碑记》,解释了天津设卫建城选址的原因,还留下了著名的八首《天津八景》七律:《拱北遥岑》《镇东晴旭》《安西烟树》《定南禾风》《天骥连营》《百沽潮平》《吴粳万艘》《海门夜月》,这其中就有很强的历史地理学史料价值。其中《定南禾风》说的就是定南门外军垦农田遍种水稻的美景,“万里黄云吹不断,一天翠浪卷还空”。
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大约就是从现在的南门外大街开始。到了清代,乾隆五年(1740年)时,天津知县张志奇所作《天津八景》中,城南风光已是“城中鸳瓦碧粼粼,极目平原远市尘。古径寒林樵担出,分明摩诘画中人”的“南原樵影”——水洼芦苇或是农田荒废。
电车厂和南开学校
1901年,天津城墙被拆除。对于南门一隅,修成了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1904年,比利时世昌洋行获准开始在天津投资经营有轨电车,成立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1905年时,在西南角附近修建了包括停车场和维修车间等设施的有轨电车厂。“天津老照片”团队提供了一组珍贵的老照片,显示了当时仓库的情况。
1906年6月2日,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也是中国第一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全市所有各路有轨电车每晚收车均存放在这里。”谭汝为教授介绍道。在城市地理变迁研究者白工提供的1910年版的天津地图上,“天津电车公司车场”以北,标注着“南开”。在车库以南,标注的是私立第一中学堂。城市文化研究者江工告诉记者,这个南开,实际可以理解为地理南开,就是老城西南方向、开洼野地,大约是现在南开三马路和南开一纬路(服装街)交口。
按照历史沿革,在1907年时,“私立第一中学堂”已经搬迁到此,后来就是根据此地更名为“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南开学校”。有意思的是,在1933年版的《最新天津市详图》中,学校标注的是“南开中学校”,但1923年创立的“南开女子中学校”已标注明确,后者就是如今的天津市第二南开中学。也是在这张老地图上,南开中学校旁的一条马路叫学校大街。
站址之争的炒地皮
而在此处,当时差点修建了“西站”。原来,津浦北段在1908年6月开工建设,而天津市内起点站地址争论未定。当时天津最有名的26家商号联合上书天津商会,要求在南开中学附近设立津浦铁路的天津总站,结果南开地皮疯狂热炒成为社会闹剧,直到转年,才在南运河北赵家场一带选定天津西站站址。
城外“南开”也从最初只有电车厂和南开学校为主的建筑,逐渐兴盛起来。
谭汝为教授介绍说,直隶警察署长杨以德、天津总商会的两位总董王竹林、宁星谱纷纷在此修建花园豪宅。王竹林豪宅后来成为天津市立图书馆的馆舍,天津沦陷后,他投靠日军成为汉奸,终被刺杀身亡。杨以德和宁星谱还分别修建了杨家大桥、宁家大桥。从宁家大院可直达当时的“华商跑马场”,亦是一条马场道。
如今的南开区,是在1956年正式定名的,1960年将城厢区的东北角、东南角、鼓楼西并入,根据南开区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辖区面积达41.43平方千米。
北开
破烂杂耍铁匠铺 运河岸边烟火气
在《中国曲艺志 天津卷》的综述中,有这么一句话,“……明地不断产生。至清末除西城根、北开外,更有赵家窑、三角地、城南洼等明地日渐兴旺……”
京韵大鼓的发源地
北开位于红桥区河北大街以东,北运河以西,北营门以南,三条石以北。谭汝为教授说,这里在清代曾是贫困的边沿地带,因为漕运,在岸边形成“破烂市”,一些江湖艺人也到这里撂地表演。
京韵大鼓的前身是发源于河北的木板大鼓,并在道光、咸丰年间传到天津,早期木板大鼓艺人宋五、胡十、霍明亮等都曾在北开“破烂市”撂地,他们在演出的过程中借鉴了天津人的吐字和北京官话的发音,发展成为“大鼓书”“怯大鼓”阶段,按照《中国曲艺志 天津卷》的记载,在此基础上,“鼓界大王”刘宝全也是在北开撂地起家,集三家所长,并以京音为基础设计唱腔,在甩板时保留天津字音。京韵大鼓的一系列曾用名称,直接和天津相关的就有卫调大鼓、津音大鼓、津韵大鼓、天津大鼓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京韵大鼓形成于天津,后传入北京才有其名。可以说,北开明地成为了京韵大鼓的发源地。
坚持到最后的渡口
北开市场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旧家具、门窗木料,另一类是黑白铁市场,有几十家铁匠铺,出售各种铁质的日用品。巧手铁匠还可来料加工,旧铁桶能打造成个炉子还给配上炉条,铁片能打造成拔火罐,果子铺需要的“排油烟烟囱”“活虾米弯烟筒”,这里都能做到。北开集聚着很多胜芳人,不少铁匠就来自胜芳,北开的利和毛巾厂也是胜芳人所开。
北开渡口,是海河上最后一个渡口遗址,位置就在现在耳闸天石舫一带。北开渡口附近还有一座窑洼南炮台,前文所说的清代《天津八景》中,还有“七台环向”,就有此炮台,也是后来明代七座炮台中唯一保留的地面可见遗址。“天津老照片”团队提供的照片中,可见炮台外墙体有后加的水泥保护层。 (下转10版)
新报记者 单炜炜 图片除署名外由“天津老照片”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