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行走的民歌大全” 年过八旬仍在学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的民歌大全” 年过八旬仍在学习
于淑珍 唱王菲的歌也有自己的味道
王轶斐 单炜炜 文/摄
于淑珍首唱的“歌本”
于淑珍创作的国画

  “我是天津人,但是我是唱民歌的,就要会唱各地的曲调”。于淑珍整理了一个自己首唱歌曲的目录,上面用机打字体和手写等标注了歌曲的演唱时间,词曲作者,以及录制地点,“这是我参加工作到现在首唱的歌曲,我怕忘了,所以总结、登记,算了算一共有400来首。”

  要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于淑珍脱口而出:“站在台上一开口,感觉今天的嗓子特别痛快,能充分抒发我的歌曲里的情感,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歌唱艺术不设限 不设框

  虽然自己的经典传遍中国,但于淑珍对于自己的艺术评价十分客观——甚至是苛刻:“我的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我可以‘高’,但怎么能唱得更‘深远’,要去多练习多请教。”她说:“在演唱这条路上,我虽然没有真正意义的师承,但我遇到的每个人,比如施光南、吕远、唐诃这些合作者,他们对于我来说亦师亦友。”她认为,作曲家与演唱者在合作之上更有一层互相学习、促进的关系。

  于淑珍回忆:“有一次唐诃给我写了一首歌,让我给他录下来。后来他对作品中的一个地方不满意,进行了修改,给我写信让我再录一遍。可后来我们发现我在第一次录的时候唱‘错’了一个音,这个音正是他后来修改的地方。这就是歌者和作曲者之间的一种心有灵犀,我们都觉着这个地方就应该这么写,也应该这么唱。”

  关于演唱,于淑珍有自己的创新,更有自己的坚持,这些坚持其中有一部分来自对创作者的尊重。比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这首歌,她的版本中的最后一句一直是“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因为这,她还收到观众来信,觉得这句“大白话,太俗”,甚至其他歌手还改了词。“我一直坚持唱原词,当年,这是倪维德、施光南在云南体验生活时创作的,为了宣传《婚姻法》。”我觉得是对创作者的尊重。

  于淑珍说:“施光南去世后,我录了一盒磁带给他的爱人,那里面是我唱的14首施光南的作品,给她留个纪念。”

  那些合作者 都亦师亦友

  于淑珍演唱过的歌曲种类十分丰富,这400首首唱歌曲,在如今很多歌手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在于淑珍的歌单中,既有作曲家施光南为她创作的毛主席诗词《长征》《冬云》等“大歌”,也有《扎风筝》《画扇面》《绣荷包》等中国地方小调。她说:“我从不挑歌,在艺术上不分流派、不设框框。人家拿着歌来找你,就是对你的认可。那我就是背,就是学。”

  虽然唱遍了中国民歌,但因条件所限,于淑珍没法去到祖国的每个地方采风,“唱《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我都没去过云南,是施光南(该曲作者)从云南回来写了这首歌,他先给我唱,我跟着揣摩,再练习。多年后我去了云南,才看到歌词里的‘竹楼’和傣族姑娘。”

  歌从民间来,于淑珍很早就确定了演唱方向——民族唱法的风格中坚持自己的特色。1989年,首届金唱片奖中,她的获奖曲目《扎风筝》,就是她在河北省采风归来参与改编和演唱的民歌《绣灯笼》。

  一名歌者,400首原唱歌曲,堪称“行走的民歌大全”,于淑珍甚至唱过京剧、评戏、河北梆子、京韵大鼓,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成就了她柔美委婉、声由情发的艺术风格。于淑珍说,“有人说唱歌不听戏,我不这样认为,每个地区的戏曲是最有地域特色的,我要掌握更多的民歌,就一定要学习地方戏曲。后来有记者评价我‘唱什么像什么’,我觉得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不管唱什么 都要有自己的感情

  很多观众在收音机里听声音就能很容易辨别出“这是于淑珍”。对此,于淑珍说:“演唱者如果凭声音能够让听众认出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说明你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特点。”在她看来,成功的演唱者要有为歌曲打上自身独特“烙印”的能力。她回忆道:“我有一次当评委,9位选手唱的都是同一首歌。只有一位选手在演唱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处理,我给了他高分。也许他的演唱还有瑕疵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我觉得他有他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也因此,她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并加入自己对新作品的理解。2020年天视春晚最出圈儿的节目,莫过于当时84岁的于淑珍和胡夏合作的一曲《知否知否》。“老艺术家一开口就是不一般!”“于老师的唱腔,唯美古韵的画面感拉满了!对于年轻网友的评价,于淑珍说,自己愿意尝试新的歌曲,新的风格,“要不是周围的人也在鼓励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唱《知否知否》,还能唱王菲的《传奇》呢!”

  说到这,于淑珍提出让记者当面拨通她的手机,大家都不解其中意,直到手机铃声传出她演唱的《传奇》的旋律,记者才恍然大悟。于淑珍拿起手机,让歌声充满整个屋子,她脸上的“小得意”,像孩子一样可爱。

  写字画画玩游戏 没忘舞台和观众

  “年轻的时候总爱瞎想,当时想着‘我能活到60岁吗’。这一晃几十年过去,我都87岁了!”

  于淑珍说着就眯着眼笑了起来,全白的卷发,干净的面庞,纯色的开衫,一切都那么平静淡然。她身边的蝴蝶兰沐浴在阳光里,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那首几代国人传唱的,她的经典曲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现在在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于淑珍,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多年前报名老年大学学画练字,桌上是满满的笔墨纸砚,如今她的国画和篆字都没落下。她熟练地拿着iPad给记者找着自己MV,还笑着“爆料”,iPad的另一大功能是玩游戏,“连连看、消消乐都玩,最近又玩新的了!再有时间还得听听网络小说……”

  于淑珍当然没有忘记自己站了60多年的舞台,也没忘忠实的听众们,“等我状态好点了,一定再为大家唱歌。”

  著名词曲作家吕远曾在《我所认识的于淑珍》一文中写道:“听于淑珍唱歌,你不觉得她是站在舞台上引吭高歌,而是觉得她站在你面前,拉着你的手,在同你说着她的心里话。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最高的成就……”

  于淑珍翻看着四五十年前就开始摘抄的厚厚歌本,打开粉丝为她出版的纪念CD和书,大半个世纪的歌唱事业仿佛也跟着回放——那里有叮咚的泉水,灿烂的阳光,幸福的花儿,还有美好的旋律一直延续……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文/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