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接受新报专访说心里话~~~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 接受新报专访说心里话
于淑珍:68年 做好唱歌一件事
王轶斐 单炜炜 文/摄 摄影 新报记者 姚文生
摄影 新报记者 姚文生
于淑珍与丈夫(受访者提供)

  “不知不觉我已经87岁了,算了算,已经唱了68年……”近日,享誉全国的天津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她也成为继作曲家王莘之后,天津第二位荣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日前,于淑珍在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在老年公寓的幸福生活。对于大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她说:“我只是在认真地做好唱歌这件事。”

  我得到的 远大于付出的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旨在评选表彰各艺术门类涌现出的,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代表性和示范性的75周岁(含)以上,长期为文艺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本次评奖中,歌唱家于淑珍和作曲家石铁源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音协报送的优秀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月光下的凤尾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于淑珍的经典歌曲,几十年来广为国人传唱。于淑珍告诉记者:“通知我获奖了,但说真心话,我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做什么。昨天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就整理了一下这几十年的资料,才觉得也算是做了一点成绩。但是大家给我的,永远大于我所付出的……”

  从初登舞台至今68年,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于淑珍感慨:“真不知从何说起了,其实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你们写文章也千万别为我‘拔高’。”

  首次出国演出就“历险”

  于淑珍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之后随家人来天津生活。她很早就开始替一大家人分忧,后来进入天津一家工厂当了学徒工。

  会唱京剧的父亲给了于淑珍最早的艺术熏陶,爱唱歌的她,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天津群艺馆的音乐培训。1955年,天津举行工人艺术调演,于淑珍因演唱《美丽的姑娘》拿了一等奖,被天津歌舞剧院录用为正式演员。

  之后和爱人结识并组成家庭,丈夫就是于淑珍事业的“大后方”。直至今天,因为“终身成就奖”回望自己和音乐联结的事业和生活,想到已经离开的父亲和丈夫,于淑珍不禁落泪,“这个奖很多都归功于他们”。

  朋友、同事和歌迷都知道于淑珍有个“毛病”——晕车、晕飞机。这让她的演艺事业最初就“高能开场”。她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958年随团前往埃及,那是她第一次出国演出,“我就在飞机上整整吐了一天,下了飞机就肚子疼,一直忍到天亮。我们在埃及找了个意大利人开的医院,确诊是急性盲肠炎,得赶紧手术。谁知道这第一刀下去,外国大夫愣是没找到盲肠在哪儿,结果又补了一刀……”

  此后的几十年,于淑珍都要克服晕车晕机的困难下基层、跑演出,究竟下过多少基层,给老百姓唱过多少“原生态现场”,她说早就记不清了,只是笑说自己运气好,“常年吃晕车药的副作用没落下病”。

  唱出上世纪80年代“顶流”

  于淑珍用自己甜美的嗓音,唱出了几代人的时代记忆。1959年,已经成为剧团独唱演员的她,出演了歌剧《向丽秀》;1963年,于淑珍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里面收录了包括《新剪窗花》《李双双小唱》在内的多首歌曲。

  1979年,著名导演谢添筹拍影片《甜蜜的事业》时,邀请于淑珍演唱影片的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秦志钰等作词,吕远、唐诃作曲。歌曲完成后,吕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于淑珍演唱。于淑珍告诉记者:“因为谢添导演也是天津人。他一见我就说,你和我,还有主演都是天津人,咱们算‘天津帮’。”

  当年电影《甜蜜的事业》尚未公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已经在全国流行开来。这首歌,在1980年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15首歌曲”第三名;1984年,于淑珍唱着它,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用今天的话说,《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就是当时的“顶流歌曲”,作品还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优美的歌声,打动着几代国人的心弦。

  一次“忘词儿” 紧张了60多年

  敬畏舞台。这简单的四个字该怎么去做?于淑珍用了大半生的时间。“你可能难以想象,就算我坐在农村炕头儿给两位老人唱歌,都会紧张!”唱了大半辈子歌,于淑珍对每一场演出都有一套严苛的流程:无论自己什么时候演,她都是在演出开始前就到;候场时就静静坐在那里,再过一遍那些已经唱了千万次的歌词。

  说起其中的原因,于淑珍讲述了让自己终身难忘的一次登台经历:“当时唱的是《美丽的姑娘》,最后两句我总感觉是唱错了,后来下台对词才发现唱的是对的。但从那以后,我每次独唱都会紧张,所以我会早做准备,包括服装有问题,也是提前发现,赶快解决。”

  于淑珍告诉记者,自己现在都会做那种“没带演出服,忘记歌词”的梦,“有时我在台下,看到大家候场时可以谈笑风生,我真的做不到。但我也庆幸,因为这份敬畏让我能少出错、不出错,让我能踏踏实实,对得起这个舞台。”

  曾经有于淑珍的身边人“爆料”:“想要找于老师商演,从来都是‘商量着演’,因为只要她觉得状态略有不好,就会婉拒演出。”于淑珍告诉记者,自己早就不接商演了,“我确实对自己的状态很敏感,商演必须真唱,人家给了钱我却唱不好,那宁可不赚这个钱。”

  新报记者 王轶斐 单炜炜

  文/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