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南开大学资深教授南炳文先生
~~~——读《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
沽上丛话
津派文化与近代化(十一)~~~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17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津派文化与近代化(十一)
对外贸易与近代天津
万鲁建

  近代天津是华北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外商麇集之地。1860年天津开埠前是以集市为主的商业城市,开埠后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外贸易兴起,带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崛起,其腹地扩大到华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对外贸易是天津经济发展的关键。正如1904年的《天津贸易年报》所说:“北清地方的商业习惯是天津乃唯一的货物集散地,在冬季白河结冰之前,进口封河期间消费的货物,封河期间预定春季开河进口的货物买卖。”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天津已经成为华北最大的近代工业基地。正是由于商业的繁盛,天津吸引了各国洋行等齐聚于此。这些洋行以天津为中心扩大市场、掠夺资源,使天津成为华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到抗战前夕,天津年贸易额大约2亿元,约占全国贸易额的12%,居全国第二位。

  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天津成为华北平原与西北地区的货物主要集散中心。其势力范围覆盖黄河左岸以北的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六省及内蒙古、新疆、宁夏等9个区域,经济腹地面积200余万平方英里,人口约6700万人。这些区域消费的货物,要从海外各国输入;同时天津还承担着陕西、甘肃、山西、直隶等地区的土产输出任务。铁路运输便利也是原因之一,京奉铁路与津浦铁路都经过天津。“天津……其犹属进口货在华最大销场之一。”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经济地位,开埠后必然会吸引外侨前来淘金,“到天津淘金去”也成为众多外侨的追求。

  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天津被迫开埠通商,其后贸易迅速发展,很快成为北方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天津的对外贸易最初在全国所占比重并不大。1873年,天津的直接进出口贸易货值仅占全国直接进出口货值的1.83%,位居第八位;1893年升至3.63%,位居第五位。开埠之初,天津的进口洋货第一位是鸦片,其次是纺织品。19世纪80年代以后,鸦片的进口量逐年下降,纺织品占据进口商品之首位,1892年占天津直接进口值的三分之二,成为支柱商品。这一时期糖也成为主要的进口商品。出口商品主要是豆类、猪鬃、皮张、驼毛、羊毛、杏仁、枣类、鹿茸、药材、草帽辫等。进入20世纪以后,品种增加到50多种,但仍以消费品为主。

  “庚子事变”后,天津对外贸易迅速增加。1904年,天津港的直接贸易就已经超过间接贸易。1906年,天津港的对外贸易就突破了1亿海关两,高达11286.5万海关两。可以说,天津的贸易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出口货值很高,仅次于上海。以前外国商品大都以上海为中转站,即经上海商人之手专卖运到天津。从1905年开始,从欧洲和美国过来的各种货物直接运入天津的日渐增多。与此相反,来自上海的输入逐渐不振,1906年与1905年相比,实际输入额减少了400万两。1905年、1906年,天津的对外贸易额之所以出现超过1亿两的规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正如1907年《天津贸易年报》所说:“天津的贸易额都超过了一亿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日俄战争后特别情况,呈现出了一时的膨胀而已。”该报告还看到未来天津对外贸易所面临的危机,报告写道:“原来基础薄弱之商人,一旦遭遇银价变动及农作物歉收及其他一般财界之悲剧,马上就会陷入困境。进入1908年以来,市面颓败不振,向清国商人赊销货款累积巨万,但毫无收回之途,外商的地位也颇为危险,由于不能置之不理,今春以来起诉强求支付,或向商业会议所提议,寻求市面救济之策。现在领事团也不断向清国官宪交涉,要求采取善后之策。”当然,后来并没有出现报告所担心的严重局面,1909年的天津贸易,总体仍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进出口商品总额为1亿200万两,与1908年的8200万两相比,增加了2000万两。

  1910年以后,天津占全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日益增加。1911年,对外国直接贸易额占进口总额的12%、出口总额的16%。天津在贸易的规模和重要性上已经仅次于上海。日本趁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欧美各国无暇东顾之际,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占据对华贸易的重要地位,并一跃升至天津对外贸易额的第一位。1917年天津对日本的贸易额超过8000万两,约占天津对外贸易额的35%。20世纪20年代发展更快,1921年为22477.9万海关两,到1931年增至35022.9万海关两。1931年与1912年相比增长了2.42倍。进入1930年代以后,伴随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到来,各国贸易都受到严重打击,天津也深受影响,1936年仅为1931年的45%。加之“九一八”事变后,天津失去了东北市场;华北政局动荡不安,人心恐慌,各种商业活动裹足不前;特别是日本在华北大肆进行走私贸易,使正常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1933年比1931年下降24.08%,1935年达到31.15%。

  日本占领天津时期,几乎垄断了天津的对外贸易。正如李洛之在《天津的经济地位》一书中所说:“事变(‘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在天津的对外贸易上,占着更重要的地位,1940以后,简直是日本一手独占了。”“七七事变”爆发后,1938年天津对日贸易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超过半数,即进口贸易达到59.99%,出口贸易达到55.79%;甚至出现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只限于对日贸易,天津对朝鲜等的贸易,也都为日商所把持。

  总之,近代天津作为一个通商大埠,其对外贸易在城市整体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