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期。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普及之广及对后代的影响之大是历代诗歌都无法比拟的。唐代诗歌对后代诗歌最大的影响是格律诗正式形成并固定下来,为后代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往前追溯,唐代的格律诗又起源于何时?这就要谈到音韵学。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也自然地进入中国。那时的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的语言是不同的。当时一些人在诵读佛经时是用梵音来念唱的,一些对佛教有研究又擅长写诗的文人发现梵音中有平、上、去、入四声,继而发现汉字也有这四声,即使各地语言不尽相同,读起来也有四声。
南北朝时期,齐、梁时代的一些学者开始认真研究音韵,尽管这种研究是初期的,但还是引起了文人的注意,代表人物是沈约、谢朓、萧子良等人,特别是沈约还有《四声谱》传世,他根据四声又研究了音韵,在研究音韵的基础上对当时流行的五言诗进行了研究。沈约总结了写诗应避免的八种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他发现,四声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八病”,创作时应当尽量避免,合称“四声八病”。
唐朝的初期、中期社会安定,百姓生活相对富足,来自西域、日本的人也到中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举国上下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空前增强,文化十分繁荣,诗歌有了发展的土壤,加之统治者的提倡,形成了诗歌大普及的局面。“四声八病”说不但得到了认可,而且逐渐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
从“四声”的发现到音韵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文人逐渐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模式,但并不是立刻提高了诗歌的写作水平。直到唐代初期,人们才突破了五言诗的格局,开始出现七言诗,“四声八病”说同样适用于七言诗。
在唐代,五言诗、七言诗普及的过程中,古诗、乐府诗同样得到了长远的发展,诗歌体的叙事诗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为有了“四声”的发现,不但促进了唐诗的发展,并且为中国的语言、音韵诸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