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津沽学人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天津日报
合办~~~——记西方政治思想史学者高建教授
~~~
沽上丛话
津派文化与近代化(七)~~~
~~~
~~~
~~~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沽上丛话
津派文化与近代化(七)
京韵大鼓在天津
杨楠

  清道光、咸丰年间,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艺人来天津撂地演出,演唱《吴越春秋》《瓦岗寨》等长篇书。他们敲击大鼓或以板击节,运用河间一带的方音,夹说夹唱,无身段表演,被称为大板书。天津逐渐有人学演,艺人的演唱也随之有了变化。如由夹说夹唱变成以唱为主,唱腔在平声归韵时呈下旋状态,带了明显的天津音,此时也称作大鼓书。但天津人仍觉得是乡间的怯口音,还叫怯大鼓。当时较有名的艺人有刘能(刘宝全之父)、王庆和、郑国勋(郑大辫子)等。

  光绪中叶,怯大鼓艺人开始进入茶楼、书馆演唱,改坐唱为站唱,有弦师伴奏,书目以短篇为主,如《杨志卖刀》《南阳关》《借东风》《摔镜架》等。代表艺人有宋五(玉昆)、胡十(金堂)、霍明亮、刘增元、史振林、朱德庆等。宋五和胡十都是盲人,只工坐唱,宋五还将京剧唱腔引入演唱。艺人刘宝全、白云鹏和票友张小轩等分别师从宋五、胡十、霍明亮、朱德庆、史振林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以后,他们开始往返京津之间演出。

  刘宝全在北京演出时得到京剧名家谭鑫培等人的指点,去掉冀中方音改用京音演唱,并加强歌唱性,突出“唱书”。白云鹏则以原籍霸县堂二里语音为基础,把京津两地的字音混合使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霍明亮之子霍连仲在天津开始用四胡为刘宝全伴奏,刘宝全也增用琵琶,开创了三弦、四胡、琵琶“三大件”伴奏的模式。第一个在天津登台的大鼓书女艺人是来自北京的钟贞荣之妹庚姑娘;至20世纪初,天津落子馆里还有王红宝、王瑞喜、高六顺、京翠卿等艺人演唱这种大鼓书。著名弦师有韩永忠、韩永先、王宝寅等。

  来自河北乡间的大鼓书在水陆码头天津走红,1918年2月6日,《益世报》在三新公司新华电影院的广告中首次使用了“京韵大鼓”这个名称。此时,张小轩、白云鹏较多地保留了大鼓书的成分,即起句平缓,鼓板使用简单,说与唱的区分不明显。张小轩津音略重,继承了霍明亮质朴奔放、大气磅礴的风格,擅演《长坂坡》《单刀会》等武段子。白云鹏则没有完全放弃霸县方音,唱腔低回幽咽,如泣如诉,他在《凤仪亭》《哭祖庙》等曲目中凭借独特的润腔技巧和细腻委婉的小腔处理而自成一派。刘宝全继承了宋五的风格,还兼收霍明亮和胡十之所长,用京音设计唱腔,甩板时仍保持天津字音,在唱段第一句就用一个高腔的唱法是他的首创。刘宝全还借鉴京剧,使用立音、假声、韵白、上口字,运用身段功架表演,以复杂的鼓套子烘托气氛,《长坂坡》《单刀会》《刺汤勤》等都是他的代表作。经过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三人的发展变化,京韵大鼓的唱腔与演唱趋于庄重严谨,表现力增强,曲种的品位也有所提高,弦师的地位得到重视,天津的京韵大鼓艺人还前往山东、河南、上海等地演唱,曲目和从艺人员都有所增加。京韵大鼓的曲词逐渐文雅,天津报界、教育界人士纷纷创作、改编唱词,一些反映时代的作品不断出现,如《劝剪发》《一二八之上海》等。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三大流派的确立,标志着京韵大鼓的进一步成熟。京韵大鼓从艺人员和演出场次在天津各杂耍园中开始占据最大比例,京韵大鼓在天津取代了单弦、什不闲等曲艺的“攒底”地位。

  天津沦陷时期,京韵大鼓艺人持续增加,这个时期的新曲目以历史题材寄托现实倾向为主,如白云鹏的《煤山恨》、寇泰逢编写的《风波亭》等都以激励民志为目的。艺人们以表演传统曲目来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如刘宝全常演唱《宁武关》《一门忠烈》《别母乱箭》,“悲愤国事,语多激昂慷慨,声尤呜咽哀悒”,使观众激愤难抑。1940年,刘宝全在南京表演这三个曲目,天津的报纸报道说:鼓王在南京登台三日,节目无不壮烈,引动了观众保我国土的呼声。刘宝全还将《宁武关》拍成电影,各影院争相放映。此外,白云鹏的《贞娥刺虎》和白凤鸣的《战代州》也是常演曲目。这个时期在天津演唱京韵大鼓的男艺人除刘宝全、白云鹏外已不多,女艺人有学刘宝全的,如林红玉、小岚云等,更多的女艺人则继承发展了刘派,如小彩舞(骆玉笙)和孙书筠,她们还吸收了白云鹏和白凤鸣的唱腔特色,演唱兼具刘宝全的华贵刚劲、白云鹏的委婉深挚、白凤鸣的舒缓稳练。特别是骆玉笙,后自成一家,开创了骆派京韵大鼓。

  1936年,骆玉笙随韩永禄来到天津,先在中原公司游艺场等处唱中场,不久便在小梨园攒底,享誉津门。骆玉笙自幼随养父母卖艺,4岁就表演京剧清唱,后正式学唱京剧,1931年得白凤岩指点,改习京韵大鼓。后来,韩永禄将刘派京韵大鼓的特色、规律等悉心传授,并为她操弦。天津唱红以后,骆玉笙在刘派基础上吸收了白云鹏的某些唱腔,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利用颤音拖腔表现出自己的风格。骆玉笙还善于揣摩曲词和曲中人物的情境,演唱声情并茂,被誉为“金嗓歌王”。由于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有韵味,所以上世纪40年代前期一些评论者就认为骆玉笙可自成一家。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津门京韵大鼓艺人们纷纷去外地演出,1949年1月天津解放,艺人们陆续返回天津。白云鹏、孙书筠等分别组织了红枫曲艺社、群声曲艺社等演出团体,京韵大鼓是重要曲种。艺人们积极响应曲艺要“说新唱新”的号召,排演新节目,出现了大量取自真人真事、新人新事的新编曲目,京韵大鼓现出蓬勃新局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