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
方佳辰

  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国际社会观察新时代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重要窗口。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有力有效对外宣介“中国之治”和“改革之策”,关键在于量大质高、有战斗力的国际传播队伍。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新征程,我们要坚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开创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打造政治强、信念坚的人才队伍

  思想之光照亮前路,伟大征程使命在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党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队伍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加强对国际传播人才的科学理论武装,使其坚定政治信仰、练就政治慧眼,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要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可靠可用的人才队伍,守好魂脉和根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巩固文化主体性,彰显新气象新作为,全力以赴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将心系“国之大者”、熟稔国际传播规则的领导干部放在“关键岗位”,既做实干家又做宣传家,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科学研判国际传播领域的潜在风险和演变趋势。三是注重国际传播人才舆论斗争能力的提升。要敢于并善于在与西方常态化的舆论战中“亮剑”,有效推动更加客观、公正的国际舆论报道,同时能够主动设置国际议题,引发国际学术界、舆论界的研究和讨论,增强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和国际舆论的引导力。

  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业务精、本领高的人才队伍

  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紧密相关。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应紧扣新时代脉搏、符合新时代要求,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学科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重要议题,不断健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活水”充分涌流。

  国际传播高端人才培养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一要打破学科壁垒。以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融合文学、哲学、经济学、艺术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在大文科观的指引下,深化教科融合机制,明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融合,厚植国际传播人才队伍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二要共享国际传播人才供需信息。实现政府、媒体、学校等多主体联动、同向发力,既要构建实习基地,研发课题项目,打造融媒体实验室,又要与海外相关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研讨会等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从而产生叠加效应。三要注重提升国际传播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外传播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媒介技术能力等,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传播需求,成为注重现代传播方式的行家里手,成为掌握国际传播新理论的“轻骑兵”和“先锋前哨”。

  三、深化文化传承与传播,打造兴文化、展形象的人才队伍

  在国际舆论场域,“中国音量”与“中国体量”还很不相称。在话语权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传播内容上,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切实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队伍这一“硬件”建设,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强化文化传播特别是国际文化传播领域高层级人才储备,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一要培养具有文化底蕴的专业化人才。聚焦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的研究阐释,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文明特质、独特价值的深刻理解,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发展理念,如文化事业精彩纷呈、生态文明只此青绿、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等。二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多渠道、多语种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芒的故事体系,让世界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让世界能够真正读懂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三要培养具有求实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探索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洞悉互联网传播规律,让技术更好赋能对外话语建构。

  四、扩大国际舆论朋友圈,打造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队伍

  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于新时代国际传播事业,培养人才、建强队伍是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发现、历练和储备,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通过拓宽引才渠道,吸纳优秀人才,建设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素质过硬、梯次有序的人才队伍“大方阵”,担负起“联通内外、沟通世界”的光荣使命。

  用好用足现有人才资源,实现我国国际传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一是强化“中译外”人才队伍建设。语言能力是进行有效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要完善翻译人才评价体系,健全翻译人才激励机制,开展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和行业平台建设,构筑起新时代国际传播的人才高地。二是实施外宣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吸引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发言人、国际新闻评论员、名记者名编辑、智库专家等参与到国际传播工作中,充分利用海内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直抵全球受众的优势,加大海外传播的“音量”和“流量”。三是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传播。深化交流互鉴,进一步激发民间艺术团体、非遗传承人、留学生、海外投资企业、海外自媒体博主等“海外推荐官”潜力,让“国际范儿”成为中华文明跨文化传播的一抹亮色,描绘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气象万千。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