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经济周刊·京津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11月0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域热点
“方寸地”带出“增收园”
“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助力乡村农业转型
本报记者 宁广靖

  甄营村,武清区黄花店镇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最近却在邻村村民眼中有点“另类”——村北口,一帮工人在那块儿300多亩的空地上搭架子、建大棚,短短2个月,82个蔬菜大棚就立起来了。不光这些,村里好几个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带着农业技术和渠道资源回来了,就连附近的外村人也纷至沓来,村口那条常年见不到几辆车的小马路竟然时不时地堵车了。

  何来如此转变?

  “不久前,‘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在咱村揭牌了。”甄营村村书记杨志明指着远处一大片建好的蔬菜大棚说,这340亩“方寸地”能引来人才和资源,把村里1700亩的庄稼地变成“增收园”。

  “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主要做什么?

  杨志明将这几个字写在纸上,圈出“京津冀”和“科技”两个关键词,“小院就围绕这俩词做文章。”在他的比比画画中,“科技小院打头阵,产业升级‘三步走’”的农业转型图景延展开来……

  小院打头阵 升级“三步走”

  位于“京津黄金走廊”的武清区黄花店镇甄营村是京津冀市民重要的“菜篮子”。全村900多户家庭,一半以上种植芹菜、西红柿等蔬菜。去年,村里芹菜和西红柿产量共2000多万斤,其中,70%销往北京和河北省。

  在销售中,村民发现,北京市场对更适合生吃的口感西红柿需求量大,价格也高。去年3月,村里成立天津甄营强村富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1000多亩的老品种西红柿种植区里划出300多亩地,组织村民种植口感西红柿。

  “口感西红柿批发价比老品种西红柿一斤贵2毛钱,咱一亩地能多挣3000多元。”和其他村民一样,种了30年西红柿的高雅梅从新品种中尝到了甜头,这也让杨志明开始琢磨,如何能多种些附加值高的作物,由此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但种植新品并不容易,水土不合适怎么办?新作物不符合市场预期怎么办?农民赔钱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在“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里找到了答案。

  试种新品种、使用高效装备、升级增产提质新技术……甄营村农业升级之路就藏在小院的“科技”属性里。

  “产业升级分三步走,从实验棚到试种区再到全村推广,科技小院为产业转型打头阵。”据杨志明介绍,科技小院占地340亩,其中种植区约165亩,共建82个大棚,其中3个大棚为实验棚,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在这里培育新品种的种子。剩下的大棚是试种区,由30多名懂技术、有渠道的农业行家里手承包管理,每人分给2个大棚,种植实验棚出产或自己相中的新品种,测试水土是否合适以及成品上市后的市场反应,好种植、有市场的新品作物随即推广到全村种植。

  眼下,科技小院里的20多个大棚已经种上了新品种的西红柿、黄瓜、西芹等蔬菜。“现在地里的西红柿是头一茬,明年4月种第二茬,这两茬如果种得不错,就推广到全村种植。”杨志明告诉记者,科技小院试种区承包户每年一签,每亩地年收入达5万元就能续签承包合同。

  盘活了产业 鼓起了腰包

  “京津冀蔬菜科技小院”既为甄营村种植产业找到了发展新路,也能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据了解,承包小院试种区蔬菜大棚的这30多名村民中,有些是种菜能手,有些则是村里懂技术、有渠道的年轻人。

  29岁的张耘浦是杨志明“请”回来的大学生,本地人。他自称是津冀双城新农人,近3年来,每年6月至9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与当地村民合作种植西红柿,10月至转年6月“转战”到天津。

  他在张北县和甄营村与种植户合作经营了300多亩地,年产约200万斤口感西红柿,主要销往天津、北京、潍坊、青岛、临沂、上海等地,合作的经销商达数十个,仅张北县种植基地一天的发货量就近4万斤。

  “怎么想到回村发展?”

  “有奔头、有‘钱’途。”张耘浦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这“一份工作、三份收益”的“小账本”。

  第一,承包2个蔬菜大棚的净利润,七成归自己,三成归村里。以2个棚4亩地32万元的净利润计算,承包户每年能有20多万元收入;第二,开启直播卖菜后,这些“化身”主播的大棚承包户可以拿到销售额10%的提成,他们不仅能卖自己在科技小院种植的蔬菜,还可以帮村里其他种植户卖菜,市场潜力巨大;第三,这些年轻承包户的父辈大多是种植经验丰富的菜农,他们帮忙打理菜园,能节省不少小院运营的人工成本。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郭云峰说,起初发展科技小院也遇到了争论:“2个大棚建设成本近60万元,村里只收三成利润,好几年才能回本,值吗?”

  但他坚信发展不能只看眼前账,要往长远看产业账、社会账。这数百亩的科技小院可带动产业发展、鼓起村民腰包,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未来,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是眼下这个“小账本”的好几倍。

  “科技小院吸引培育了一批卓越的农业科技人才,他们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创新关键技术,能盘活村里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强村富民,长远看,这块小小的‘试验田’推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现在,就连外村人也纷纷过来寻求合作商机。”他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