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车辆约6000辆,建成加氢站70余座,初步形成以能源供应为基础、以示范场景应用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牵引的氢能产业发展布局。
10余辆来自天津氢鸿新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鸿新能)的氢能重卡在河北省黄骅港码头繁忙地穿梭作业;荣程集团携手北京天海、吉利远程着手研发200千瓦氢燃料电池重卡;在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内,企业的左右邻成为产业链的上下游……
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六链五群”之一,氢能产业发展对于区域能源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三地加力建设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重点发展氢能装备、燃料电池装备两条子链,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河北张家口氢能产业创新园等载体,合力打造氢能产业生态圈。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三地累计推广燃料电池车辆约6000辆,建成加氢站70余座,初步形成以能源供应为基础、以示范场景应用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牵引的氢能产业发展布局。
优势企业携手强链延链
解锁更多跨区域场景应用
11月5日,早晨7时,河北省黄骅港。
氢鸿新能持有的6辆氢能重卡载着利和知信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近200吨新材料缓缓驶入港区。停靠卸货后,工人们随即驱车返回该公司所在地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新材料园区,开始下一轮送货。
在河北省黄骅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氢能重卡的忙碌身影。据氢鸿新能董事长韩玉会介绍,目前公司有10余辆氢能重卡“常驻”黄骅港,主要承运糖、煤炭、砂石料、化肥、粮食等货物,平均每周运货量超7000吨。
“最近,我们刚忙完一艘载货7万吨的船舶货品集疏运工作。”韩玉会告诉记者,近年来,氢鸿新能在京津冀地区与30余家客户达成物流业务合作,运营了120辆氢能重卡,平均每天的货物运输量超过3000吨。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京津冀区域货运需求旺盛,年货运需求总量约占全国的14%。眼下,三地正在共同挖掘燃料电池汽车跨区域场景,打造氢能廊道,协同开展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
不久前,荣程集团宣布携手北京天海、吉利远程两家企业共同研发200千瓦氢燃料电池重卡。“北京天海负责核心设备零部件的制造,吉利远程负责驱动系统研发和整车生产,我们负责总体设计和组装,预计今年年底能够完成研发工作,明年年初争取应用在氢能重卡上。这款重卡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续航里程更长,燃氢成本更低,单位里程耗氢量可节约15%左右。”据荣程集团党委副书记柴树满介绍,截至目前,该公司在津累计推广氢能车辆650辆,累计加氢近1800吨,货物运输量达2000万吨,行驶里程超2100万公里,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7000吨。
近些年,京津冀共同建立氢能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联合完成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图谱绘制和梳理分析工作,形成推动强链延链工作的“底数图”和“导航图”。去年,三地氢气产业链重点企业达122家,涌现出北汽福田、亿华通、中船派瑞、天津大陆、安瑞科、新氢动力等一批领军企业,在共同推进重大示范项目建设中形成了良好的产业与应用协同基础。
园区建设“提速加码”
上下游合力打造生态圈
在三地企业合作按下“快进键”的同时,我市各类氢能产业园也在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磁吸更多产业链企业,厚植生态沃土。
日前,由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兴科工(天津)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有限公司、陕汽集团旗下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渤天应急氢能装备产业园正式签约落户滨海新区,总投资额6.28亿元。该产业园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寨上街道共同推动落地,将重点建设氢能重卡生产线。项目建成后,每年将生产2000辆氢能重卡。
“我们最近将成立合资公司加快推进项目,预计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现已对接部分氢能装备企业。”寨上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园区将以质子汽车氢能重卡制造为主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融合发展。
除了产业园“新星”入局,我市重点打造的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也在加速发展。新氢动力、氢璞创能、杭叉集团、国鸿氢能等一批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优质企业集聚于此,彼此既是邻居,也是上下游。
以氢鸿新能运营的一辆叉车为例,其主要机身来自杭叉集团,发动机来自新氢动力,氢燃料电池的“心脏”——电堆来自氢璞创能……这些企业在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内均有布局。
“我们正在对接博世氢动力、庆铃汽车、北京天海等项目,进一步延伸、优化氢能产业链。”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天津以渤化集团、法液空为代表的重点企业的工业副产氢资源丰富,每年可利用的副产氢达3万余吨,为产业发展备足“底气”;以天津港为代表的重点物流场景也为氢燃料电池车辆的规模化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市工业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在工业副产氢提纯、电解槽制氢装备、氢燃料电池系统、场景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聚集了渤化集团、天津石化、大陆制氢、华电科工等重点企业;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建成投运14座商用、自用加氢站;在燃料电池及制氢装备制造领域,国鸿氢能、荣程氢扬动力等多家企业落地,不断“链”起良好产业生态。
专家观点
加快场景示范应用
构建互利共赢产业格局
——专访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
作为清洁、高效、可再生的能源载体,氢能不仅可以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还在冶金、化工、储能、电力等领域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能。眼下,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氢能产业集群。去年5月,京津冀三地经信(工信)部门共同签订《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深入推动“六链五群”区域协作,氢能被列为三地协同布局的六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在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卢琛钰看来,京津冀三地氢能全产业链基本贯通,产业基础各具优势。北京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天津在燃料电池汽车标准与检测、水电解制氢等方面具备优势;河北省具备规模化绿氢供应潜力,拥有丰富的氢能应用场景。在三地资源禀赋充分互补、产业优势主体集聚、应用场景高度契合的背景下,氢能产业跨区域、集群化的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过去5年,北京氢能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区域相关原材料、装备等采购金额增加了10%左右。亿华通、中集、华电、未势等重点企业已在京津冀范围多地布局,有效带动了区域产业协同与供应链配套。”卢琛钰表示,尽管三地氢能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上看,这个行业尚处在发展初期阶段,在政策、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等方面仍面临挑战。目前,京津冀氢能示范应用主要集中在重卡、物流、公交等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场景比较单一,推广成本较高。三地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需求。
他建议,三地要创新政策机制,推动京津冀氢能政策实现“同事同标”,积极推进先进技术装备开展场景示范应用;明确三地氢能产业定位、分工并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打通中间环节,合力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