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时。宁河区东棘坨镇潮白河左堤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上万亩良田里种植的水稻、玉米产量喜人。如往年一样,伴随着丰收喜悦的,总有一道难题。
“水稻产量有多少公斤,需要处理的秸秆就有多少公斤。”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部长邓永卓告诉记者,秸秆不能焚烧,近几年虽然有部分被当作饲料原料收购,但是很大一部分还是无法得到有效处理,有的甚至被撒落在农田附近的沟渠中。“秸秆随着沟渠里的水四散开来,病虫害也随之扩散。”该中心推广研究员郑爱军说。
秸秆就地还田,近年来成为处理秸秆的新手段,前些年郑爱军和同事们尝试的技术,还田率不高,秸秆分解不彻底,反而给后续耕作造成不便。
几轮筛选之后,她和同事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做到秸秆完全还田的技术——秸秆全量速腐还田。“秋收后,将水稻或玉米秸秆粉碎,表面喷施高酶有机速腐剂,之后旋耕深翻入土。”研发这项技术的公司负责人刘晓龙向记者解释,何为“秸秆全量速腐还田”。
“这个技术一是腐熟快,二是能真正做到全量。”郑爱军介绍,“而且不怕地里有水层,哪怕是秋收后蓄水的田地,转年该种水稻时,秸秆也能做到全量还田。”
秸秆全量速腐还田技术不但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来年还能减少20%化肥使用量,增产5%到12%。对于着力提升水稻品质、力争在全国打响“小站稻”品牌的天津市来说,它还有一个大好处——“因为减少了化肥使用量,稻米中的蛋白质含量下降,可以达到我市‘小站稻精白米’标准,提升口感。”郑爱军说。
“不但酸碱值变化了,用这个技术土质更疏松,更有利于耕作。”邓永卓说。记者从使用秸秆全量速腐还田技术和未使用的两块玉米地中,各捡起一块土疙瘩,用了新技术的,一捻就成为细碎的土粒,没用的,捻后只是碎成几块更小的土疙瘩。
“单看增产量并不突出,但这个技术实打实的是有利于生态的绿色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中的新质生产力。”郑爱军说,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将大力推广这项技术在全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