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作家黄桂元新书《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近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日前,黄桂元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这部探寻南开爱国主义精神脉络的作品,兼顾真实性与文学性,以大量史实还原岁月现场,呈现了南开的发展脉络、历史定位,书写了种种血与火、欢与悲、泪与歌、初心与宏愿、爱国与担当的故事,让读者领略严修、梁启超、张伯苓等众多杰出人物的人生风采与爱国主义精神。
黄桂元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任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近50年的创作生涯著述颇丰。身为南开人书写南开往事,黄桂元深感荣幸,“张伯苓的‘爱国三问’,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其中最后一问‘你愿意中国好吗’,把爱国行为落到实处,这也是南开教育理念的核心。南开精神不只属于南开,它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为了走近“南开校父”严修和“大校长”张伯苓等历史人物、探寻南开往事,他从两年前开始做案头工作。从126万字的《张伯苓年谱长编》、75万字的《铅字流芳大先生——近代报刊中的张伯苓》到《巍巍我南开大校长——纪念张伯苓先生》《张伯苓家族》《南开校父严修画传》《口述津沽:南开学子语境下的公能精神》……黄桂元研读了百余种相关书刊,“张伯苓研究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我吸收、借鉴、整合了这些研究成果中的部分精华,才渐渐有了全书的骨架。”
“书名‘从家国到家园’,隐喻了南开的沧桑历史和深远影响。严修、张伯苓从办私塾起步,兴学办教,为国图强,源于家国情怀。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开的大学部、中学部桃李遍及海内外,令世人瞩目,不仅成为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道别样风景,也成为南开人的精神家园。”《从家国到家园:南开往事》属于非虚构写作,黄桂元坦言,“南开百余年来的历程,本身就足够传奇、感人,胜过一切虚构。非虚构文本能在保持真实的历史原貌和岁月感的同时,让南开往事更生动鲜活、可亲可感。”
南开往事很多,黄桂元选择以“校殇刻骨”开篇,以倒序的方式,由点及面,徐徐展开有声有色的历史画卷,既有大事件,也有小故事。“西南联大时期,蒋梦麟和张伯苓在学生宿舍条件问题上有了分歧,梅贻琦为了打圆场,说出了‘大学并不意味着大楼,有大师才称得上是大学’;张伯苓为办校到处‘化缘’,生活十分简朴,去北京办事,只住一晚1元钱的旅馆,随身带3个烧饼当干粮;有一次在市里开会,工作人员问他车号是多少,他随口道‘11号’,就抬腿走了,工作人员才明白他说的‘11号’是指双腿……”创作中,黄桂元力求言必有据,兼顾史学学理的客观严谨与散文创作的优美动人,全力打造贴近年轻读者的爱国主义教育读本和青春修炼指南。
“温故知痛,读书报国。爱国主义教育是年轻人成长的必修课、通识课,我希望能从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出发,书写百年南开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承,在新时代激发更多年轻人的爱国情怀,让青春的光谱更广阔。”黄桂元直言,年轻人的人生阅历和成长背景与前辈不同,“要使他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真实可感、平易晓畅的历史叙事话语方式,可能会比激昂高调的说教,更具有渗透力量和共情效果,也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