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满庭芳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说写意(图)
刘 佳

  初识戏曲,最吸引我们的往往是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技艺。而随着思考的深入,却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中国戏曲最引人入胜之处究竟是什么?又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追求孕育出了这样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

  中国戏曲在处理场景时,与水墨丹青一样,不重形似而极力追求神似。中国画常常只有寥寥数笔,甚至只有黑白两色,也不讲究透视和比例,却能传神写照;中国戏曲舞台上常常只有一桌二椅甚至空空如也,却能让观众在演员的表演中驰骋想象,感受到丰富绚丽的大千世界。写实主义戏剧尽力用布景模仿生活实景,仿佛从生活中截取了一块搬到舞台上;而空荡荡的戏曲舞台却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戏曲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自己的想象在心里形成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局限于表面的真实。试想,如果是在写实主义戏剧的舞台上,如果为了表现《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春香游园的情节,要不要营造一个逼真的大花园呢?而在遵循写意原则的戏曲舞台上,尽管没有实实在在的青山和花鸟,但我们又分明在杜丽娘和春香的演唱与表演中“看”到了满园春色,“看”到了断井残垣与姹紫嫣红形成的鲜明对比。

  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千变万化,可舞台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去表现无限的现实场景呢?山河湖泊、风雨雷电都没有办法原封不动地搬到舞台上来,重写意轻写实、求神似轻形似的中国戏曲艺术采取了一种假定性的做法,将舞台看作一个不固定的、流动的、自由的空间,让观众跟随演员的表演感受空间与环境的变化。所谓“三五步走遍天下”,就像在戏曲《白蛇传》中,白娘子和小青边走边唱,只见“这一旁保俶塔倒映在波光里面,那一旁好楼台紧傍着三潭;苏堤上杨柳丝把那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一会儿就游遍了整个西湖。京剧《天女散花》,要表现天女在天空中飞行,并把鲜花撒向人间。尽管天女没有翅膀,舞台上也没有烟雾,更没有表演“空中飞人”的复杂装备,但通过精美绝伦的长绸舞,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衣袂飘飘的意境,仿佛天女正从敦煌壁画中向我们翩翩飞来。

  生活中的动作大都有具体的对象,写字、刺绣、种田等都离不开客观物体,要把所有剧情中出现的物体都搬到舞台上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戏曲通过虚拟化的表演,可以在省略客体的情况下,照样把动作的过程表现得惟妙惟肖。虽然很多事物没办法搬上舞台,但戏曲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可操作的符号,比如:伞。只见那舞台上的伞仿佛获得了生命。此时我们联想到的,不恰恰是那“看不见”却仿佛能触摸到的风和雨吗?开演之前,舞台就像未曾落墨的宣纸,满是留白,但随着繁弦急管与轻歌曼舞,我们眼前的空白渐渐被时急时缓的节奏、猝不及防的身段和眼花缭乱的伞舞填满,就像是目睹了画家用丰富的墨色、变幻的线条绘出了一幅行云流水、刚柔相济的画作。演员们“假装”有风有雨,而我们也分明通过他们兢兢业业的表演,在想象中看到了本来就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因突如其来的风雨而变得更加泥泞难行。

  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但很多时候实物实景是无法在舞台上再现的,因此就要借助虚拟表演把眼睛看不到的“实”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意”,这也就是戏曲“抟虚成实”的虚拟性表演,正如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所说:“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虚拟性使中国戏曲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弹性。时空变换完全不受场景的制约,可以很自然地从一种情境进入另一种情境,而且不受物质条件的束缚,不需要为舞台布景和道具耗费人力、财力。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舞台,给创作者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演员通过表演,在有限的舞台上表现出无限的生活情境,让观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想。应该说,是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联想共同完成了戏曲的艺术创造过程。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当我们听着《春江花月夜》,不知你是否看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景色,你是否看到彩霞满天,波光粼粼,渔夫站在小船上撒开亮晶晶的网,你是否看到一个年轻人对时间与永恒的一声轻轻的叹息……其实你什么都没看到,但是你又相信自己确实看到了。不追求造型感,也很少模拟自然声响,但却能让人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这就是中国音乐的写意性。而当我们继续往历史的最深处想,忽然发现:汉字,原来书写这种表意文字的过程就是一个写意的过程,我们写出的不仅是字面的意义,还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描述和理解。

  国画如此、音乐如此、汉字如此,戏曲亦如此,中国人的心灵始终充满艺术情怀,始终用饱含深情、充满诗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万物,善于将自然与自身相对照,为自然万物注入人类的情感,然后再用一种充满象征意味的、形象化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中国人创作的主要目的从来不是模仿万物,而是要借万物写心中之意,这使得中国传统艺术早早摆脱了形似的束缚,而中国人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气韵生动、余味无穷的追求,又促使艺术手段本身成为审美对象,获得独立的生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先观天真,次观笔意,相对忘笔墨之迹,方为得之。”在欣赏戏曲、普及戏曲的时候,透过纷繁复杂的技艺,揣摩先人们传情达意的巧思,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更深切的愉悦与自豪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