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调“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与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简称“四链”融合)具有政策一致性。推动“四链”融合,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化要素资源协同配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而来。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要高度重视“四链”融合,通过推动要素资源的整合集聚、融通互补和协同发展,助力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以“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在于把握先进生产力发展与要素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关键在于厘清“四链”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突出各链条的核心优势与关键作用,形成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产业转化、转移与扩散的现实障碍,加快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整体、协同系统中,科技创新是动力之源,先导产业是发展根基,现代金融是运行血脉,人才资源是关键支撑。因此,只有打破“四链”之间的融合壁垒,通过知识、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高效流动与协同发展,推动“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的高水平循环和有效协同,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能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四链”融合的关键,也是生产力“新”与“质”跃迁的充分必要条件。创新链是提升经济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的核心,将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再到试制改进等各个创新环节连接起来,助力产业链各环节韧性水平的提升。产业链是实现技术创新向生产转化的基础,将产品研发到生产和服务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市场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了科学指引。一方面,按照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要以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提升为导向,针对产业链的断点、痛点、难点、堵点进行关键核心科技攻关,引导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另一方面,依托原始创新供给布局产业链,以科技创新衍生先导产业。要以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核心,面向未来发展前沿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其次,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资金链是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将创新链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连接起来,为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要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有效发挥资金链作为联结和贯通经济活动的“主动脉”作用,关键是精准资金支持,避免金融资源“大水漫灌”,助力走好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与产业创新“最后一公里”。一方面,要发挥政府资本“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支持,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另一方面,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依据创新活动的市场性、外部性与风险性提供差异化的资金支持。要鼓励大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的融资渠道;还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积极发展股权、债券等风险投资,发展壮大耐心资本。另外,也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止资金“脱实向虚”,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最后,加强高质量人才培育机制建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人才链是支撑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关键因素,贯穿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与流动等各环节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础内涵,其发展需要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基础上,着重发挥人才链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快培育与之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要依托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企业共同育人,培养能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适应现代高端设备、具备知识快速更迭能力的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满足现代化产业发展对多类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聚焦创新驱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等先导产业,推动多元化、跨学科的学科建设调整与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三是要大力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重点企业、高校院所、经营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人才集聚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总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四链”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以创新链为核心主导,以产业链为重要载体,以资金链与人才链为关键支撑,最终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