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习邓小平民族理论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朝阳 王淑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功勋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长远的。”“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财富,就是以他为主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他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这一理论,对我们不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他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邓小平从战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加强党的民族工作;强调真正的民族平等,以民族平等作为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坚定不移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能不能实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衡量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标准;强调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处理好民族和宗教的关系;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培养好民族干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民族理论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容,全面彰显了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主体自觉,引领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自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12个方面对这一重要思想作出了精辟概括,即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一重要思想是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履行新使命、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面向未来,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样,我们的民族工作必将取得更多更大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二、扎实推动各民族发展

  邓小平强调,发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他把发展起来作为评价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强调“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这回答和指导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解决民族地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等重要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扎扎实实做好推进民族地区发展这篇大文章,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坚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不断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新时代以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发展成就,生动鲜活地讲述了各民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倾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彩故事。

  三、致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政西南的邓小平就十分重视发展民族文化,要求尽快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并提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和卫生事业,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尽快提高各族群众文化水平等措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党提出了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和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的文化创新和发展举措,为巩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创造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党坚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坚持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坚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坚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从多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到数字赋能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从课堂内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思政课到在海内外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好声音,从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续突破,一场场令人惊艳多元一体的文化盛宴,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民族融合发展故事,使各民族沉浸在相亲相爱、荣辱与共的团结氛围中,齐心协力共建共享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邓小平指出:“没有各民族团结,就谈不上巩固社会秩序,谈不上国防,同样也谈不上国家建设。”对于如何增进各民族团结进步,邓小平主张多措并举。例如:在情感上,邓小平高度肯定我国各兄弟民族结成的新型民族关系,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提出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两个离不开”重要论断,是党对民族关系的又一创造性表达。在思想文化上,邓小平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倾向,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无产阶级世界观引导各族群众,提出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反民族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紧培养一批真正的共产主义干部等。在行动上,邓小平立足于民族平等,着眼于民族发展,着力推进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强调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分裂势力和分裂活动等。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个大家庭。推动这个大家庭建立统一关系,就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严守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各种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坚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从党中央颁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到中央部委多次组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活动;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走入寻常百姓家,到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有序构建,一幅幅、一幕幕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生动画面在中华大地上一一呈现,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取得新进展。

  (作者分别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