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带出机器人“徒弟”
谷朋

  近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8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上岗”,灵巧的机械手臂,连接着一把焊接枪,按照导入的模型自动“开工”,精准度能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如此技艺,离不开它们的“师傅”刘海林的精心“调教”。作为一位从业26年的老焊工,他经历了手工焊接、半自动焊接、全自动焊接、机器人智能焊接,现在除了把技术传给徒弟,还把经验转化成数据“喂给”机器人,带出了机器人“徒弟”。智能更凸显“人能”,再智慧的人工智能,也少不了“人工”这个前缀。

  人的价值不只是流水线上的执行力,更是从研发到应用过程中涌动的创造力。机器解放了人的双手,人则要发挥更大的脑力,把创新力变成生产力。当好机器人的“师傅”,找准自身定位很关键。需要学会跟“徒弟”对话,处理好“师徒关系”,在人机协同中打出“组合拳”。机器可以代替人完成繁复的劳作,还可以弥补人在大量数据处理和计算时的能力短板;人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判断力,对机器进行调整和优化。相互协作,各展所长,才能相得益彰。正如一位车间负责人所描述的:“现在,越来越多车间工人,把技术传授给机器人后,又走上数字化运维的新岗位,‘师徒’变成了人机协同的新搭档。”机器高效运转,工人各司其职,人机顺畅协作,为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为柔性化生产线激发出更多“智造”潜能。

  在产业变革中找准定位,“老师傅”也要成为“新能人”。智能生产线并非工人按下按钮这么简单,机器越智能、系统越集成,越呼唤技术复合型、知识创新型的“数字工匠”。与其担心是否会被机器人取代,不如找准定位,主动拥抱变革,应时代之需练就更多新本领,成为技术革新的推动者、践行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