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天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人民医院全力做好医疗帮扶将优质诊疗送到雪域高原
为大骨节病藏族同胞架起健康“天路”
本报记者 徐杨

  卓卓康巴,雪域之光,风景如画的昌都市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然而,这里的百姓却被地方病大骨节病困扰,这种病以关节软骨坏死为主要病变,可导致身材矮小、关节畸形疼痛,走路步态跛行宛如“鸭步”,任其发展会丧失劳动能力直至瘫痪。对于重度大骨节病患者来说,人工关节置换是有效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有大骨节病的藏族同胞通过手术重新站起来,也成为天津医疗援藏的重点工作之一。

  2022年8月至今两年的时间里,作为昌都市藏医院的对口支援医院,市人民医院选派“精兵强将”从海河之畔奔赴雪域高原,将藏族同胞接到我市住院治疗,接收当地医生来院培训,津藏同心合力以多种形式诊疗200余名患有高致残率地方病大骨节病患者,成功施行110余例膝、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当地百姓的高度赞誉与肯定。

  记者近日在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病房见到了57岁的泽仁曲西,她正在努力配合医生进行康复锻炼。她说:“我年轻时能歌善舞,可患上大骨节病后被疼痛折磨得不能劳作,更看不到希望。”她的丈夫丁巴达吉接着说道:“很幸运曲西能到天津市人民医院做手术,手术后她已经可以走路了,腿也不疼了。”

  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主任田孟强介绍,泽仁曲西是由昌都市藏医院筛选,第二批来津治疗的13名严重大骨节病藏族同胞之一。2023年12月,昌都市藏医院筛选出首批9名严重大骨节病患者来津,经过精心医治全部手术成功,顺利返回家乡。此次,昌都市藏医院再次筛选13名患者来到天津,这批患者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7岁,不仅年龄跨度大,基础病也复杂,增加了手术和治疗的难度。

  为了让第二批患者享受更加舒适便捷的治疗,市人民医院“一路绿灯”以最快速度完成全面系统的术前检查,术前多学科会诊充分讨论,术中精准麻醉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围手术期治疗护理不放松,规范康复保证营养,13名患者全部平安顺利地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

  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藏族同胞们不仅享受到大型综合医院多学科联合优质医疗,还享受到了亲人般的关怀与照料。记者在病房里看到了一台大冰箱,这是科室特意购置用于存放藏族同胞带来的牦牛肉、青稞面、酥油茶等食物的。为保证藏族同胞的营养充足,医护人员每天与食堂工作人员沟通,定制少数民族营养餐,让他们在天津的“家”住得舒适、吃得营养。

  为把优质医疗技术送上雪域高原,在昌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市人民医院还以“建强临床专科、带出骨干人才、填补技术空白、完善管理制度”为目标,支援昌都市藏医院着力提升大骨节病及其他关节病治疗专业的学科建设、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和医疗管理水平。市人民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科段圆慧副主任医师作为扶组专家进藏后,根据当地医疗条件和水平,按照大骨节病患者的病情轻重制定了三种阶梯型治疗模式。通过这一“精准救治”模式,让普通患者在家门口即可得到有效治疗,争取“大病不出藏”;让疑难病例能够来津得到医治,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

  “在缺氧的高原,戴着口罩做手术,身体难受程度可想而知,恨不能尽快完成。但如果都是自己做,当地医生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掌握技术。所以每台手术我都是边做边讲,一开始手把手教,后来放手让他们操作我纠正把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带出一支技术水平较强的当地队伍,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患者。”段圆慧说。

  另外,市人民医院还安排当地优秀青年医生分批次到天津进修学习关节外科治疗技术。正在该院关节外科进修学习的藏族医生其美仁增说:“到天津进修学会了更多的手术技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更加自信和坚定。”

  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高明教授表示,该院将继续全力以赴做好对昌都地区大骨节病同胞的救治帮扶工作,为昌都市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骨关节病医疗队”。同时,在该院优势特色学科上拓展帮扶领域,如骨科体系、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等,让援藏工作靶向更准,举措更实,效果更好,携手同心谱写援藏工作新篇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