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王楚钦在北京时间昨晚,如愿获得了乒乓球混双项目的金牌,那一刻,他们看上去非常冷静,甚至是那种看不出悲喜的冷静。之后接受采访时,王楚钦再次说,这是他愿意用生命来换取的金牌,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期待太久得偿所愿,表面平静背后,内心的澎湃。
其实每届奥运会,除去先开赛的部分项目预赛,差不多半个月的赛期内,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的眼泪,运动员们因为胜利喜极而泣,因为抱憾泣不成声,更多的眼泪,其实已经与胜败无关,就是终于完成了一项大任务之后,回看自己的来路百感交集。
在各种各样的眼泪中,往往亚军的眼泪最容易触动旁观者的共情。离登顶就差一步,对很多人来说很可能就此结束,这种遗憾,也许会深刻地写进亚军们的人生,多少年以后仍然隐隐作痛。尤其像中国体操队在男团领先优势明显,只要正常发挥,就能稳操胜券,就能时隔12年再登顶,甚至已经有人提前为他们高兴、为他们欢庆,却因为一名运动员的反复失误,最后时刻功败垂成,粉碎了所有人的梦想,这种失望与挫败感,可能再多的眼泪也宣泄不了。
中国男子体操队的男团项目,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夺冠后,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成绩一塌糊涂,3年前的东京奥运会获得季军。本次巴黎奥运会,从老将孙炜意外受伤,队伍紧急起用替补队员开始,就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团体项目,人员组合的遴选考验教练团队的经验与胆识,临场还要考验每名运动员的稳定性与状态,假如用结果倒推过程,成败自然两重天。
如今的网络时代,会将“成王败寇”的色彩无限放大,赞美与抨击一个道理,简单划分的话,停留在竞技层面、体育层面就好,莫要扯上太多其他,更莫要太过分。 本报记者 顾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