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读书·汇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磅品荐
真诚写作是一种馈赠(图)
张家鸿
  《侯健飞自选集》,侯健飞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

  本书是鲁迅文学奖得主侯健飞的散文集,分“怀人纪事”“三镜斋随笔”“文路拾遗”三辑。侯健飞以细腻的笔触写下自己与师长、战友、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以举重若轻、毫无造作痕迹的文字记录生命之旅上的所见所感,以独特的视角欣赏解读名著、名城、名器,格调昂扬,意气风发,以情取胜,不饰雕琢,朴素淡雅,让人过目难忘。

  侯健飞善于自省,不吝自剖,在朴素的笔端流露出不讲情面的表达。不讲情面,并非缺少感情,而是不顾忌自己的面子。文字既已写出,当然是给读者看的。然而,他更直接、坦诚地指向内心。好的散文,无一例外狠狠地指向自我,写出内心的光明与阴暗。

  “那个时期,我正挣扎在生活的又一个低谷:人生理想被嘲笑,文学特长被忽视,领导不喜欢,老婆没工作,自己还很虚荣,我已经接近精神分裂的边缘。”为何自己会一直教训儿子?侯健飞如此表述。他把个人多重失意后的焦灼、愤怒、沮丧,带进为人父的角色中,带进处理父子关系的琐事中。于此,他毫不掩饰自己为人父的失败。《慢慢长大》写的是儿子,更是他自己。讲述的是儿子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史,亦勾勒出自己曾有的暴躁、迷茫、惶恐、虚荣,以及更多难以归类的点点滴滴。

  《杨柳依然青青》写的是战友兼好兄弟海峰。海峰给予侯健飞的,是朴素、真诚、没有点滴杂质的兄弟情。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散文,不如说是写给远在天国的海峰的一封信,亦是作者写给依然在尘世浮沉的自我的一封信。往事一幕幕在脑海中重现:深夜里,海峰悄悄从床上下来,小声提醒他,胃病最怕受凉,明天一定要请长假去看病;开饭时,海峰不顾一切上前抢馒头,而后快速把馒头摁在他碗里;每一次,泡在床下的衣服,来不及自己动手洗,就被海峰抢先端走;某个晚上,海峰半道拦住并塞给他一卷钱总共30元;训练前,海峰对他说,“要是真打成地面战了,你就跟着我,紧紧地跟着,记住了吗?”他巨细无遗地写出人生之路上,海峰给过他的许多,文字背后鲜明可感的自我拷问便是——他到底为海峰做过什么?答案是“没有”。这是侯健飞深深的愧疚与自责。

  散文集里有几篇文字,以动物为主角,《我与狗儿的情感生活》乃其中之一。文中写到少年时家里养了一只名叫“四眼”的狗,后来被父亲勒死。“我只有在父亲离开后,暗泣着跪下来握住‘四眼’的前爪。前爪是冰凉的,就是这只右前爪,在我童年向少年的过渡时期,不知有多少次在接受我的命令后,与我热烈握手;我看见‘四眼’咬在嘴外的舌头,就是这只温热的舌头,不知多少次亲热地舔过我的双手和双颊,而今,这条能表达一切情感的舌头被垂死挣扎的自己咬烂了。”不敢挺身救助这个陪伴自己7年的伙伴,侯健飞展示的是已经远去几十年的那个少年的懦弱,以及因懦弱无能而流淌出的悲伤甚至绝望。他不因时光流逝而忘却,而是将悲伤与绝望牢牢钉在心中。“四眼”死去的那一年,他12岁。

  散文可以这样写,还有什么可以掩饰的呢?还有哪些不堪、尴尬、落魄、无奈、痛楚,需要特意掩盖?由此可知,真实是写作的皈依,也是写作的路径。

  在书里,侯健飞朴素、诚挚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一段段缘起于这件事或那件事的感情,是他生命里的光斑,虽然微小却很重要。人生很短,因为有这些情感的注入、融入,人生很长亦很辽阔;人生荒寒,因为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呵护,人生的暖意即便不够浓烈亦不会消失。

  第二辑“三镜斋随笔”多以短章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正直之气、仗义之气蕴含于字里行间,令人读后久久深思。千把字的《弃婴》写的是浑身爬满蚂蚁和蚊虫、蜷缩在毛巾被里的婴儿,在荒山野岭中度过濒临死亡的90个小时,表达对婴儿顽强生命力与救助婴儿的老夫妇的双重敬意,与此同时他怒火中烧,用节制却有力的语言把自己的控诉表达出来,“史某某者,虽然被判6年徒刑,却让天下父亲蒙羞”。这是他的愤怒,也是他的悲悯,更是作家之所以写出好作品的人格底色。“三镜斋随笔”中的这些短章,展现出与“怀人纪事”和“文路拾遗”不一样的风采,短却有理,短而有力。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一击即命中靶心,有忍不住的畅快、痛快。

  走笔至此,我忽然想到,侯健飞的真诚之心,与巴金先生把情感毫无保留献给读者是一脉相承的。“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既已把最宝贵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交给读者,那么,得到读者的情感馈赠乃势所必然。巴金如此,侯健飞也是如此。

  在·线·阅·读

  作家与读书的意义

  西汉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汉末魏国人董遇,当年教育弟子要抓紧“三余”时间读书,董遇解释“三余”为:“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羊年之尾,金猴报春,正是董遇所说的岁之余,不由得想起已故作家梅娘先生。她十六岁以《小姐集》成名,活到九十七岁,其间因被打成“右派”,中断写作三十余年。近日因帮助整理先生文集书信部分才发现,这位饱受人间磨难的作家,一天也没有离开读书。先生在日记中说:“不能写,还有一双能看清字的眼睛。”为了有书能读,她多年给书香之家当保姆,为的是在洗衣、做饭、带小孩儿的间隙能有书读。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正是这样会读书、善读书,梅娘先生才能在七十多岁重新提笔,一篇篇情感真挚、格调激昂、清新隽永的散文随笔不断见诸报刊。先生说,当一个作家因为外力不能写作时,阅读就成了维系生命的重要能源,放弃读书,生命很快就枯萎了,哪还有能量写作?

  其实,这并非梅娘先生一家之言,巴金、冰心、杨绛、孙犁、汪曾祺、黄永玉等等文坛大家,之所以能活到老写到老,无一不是博闻强识的善读者。在读书成才成为旧话的今天,这些作家前辈却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告诉我们,读书成长比读书成才更为重要。人生百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书籍是无价的精神养分,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不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也不论是农夫还是教授,读书都能让自己安静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读书的另一个功效是能让自己知道,生活之外,还有另外的生活,人生之外,还有另外的人生。正如梅娘先生有一天看着我的眼睛说:“编辑之余,你坚持读书了吗?所谓读书益智,就是当我们与他人的生活对照之后,才会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污秽还是纯净,从而发现人活着的新的意义。否则,你怎么写作?写什么?”至于作家的成就,梅娘先生多次说过,其实不在作品的数量而在质量。有的人一生只写一本书,却像山一样,永远矗立在那里。梅娘走了快三年了,面对案头即将付梓的文集,我发现,与她九十多岁的高龄相比,她的作品真不算多,但她所影响到的人却不会忘记她的作品和读书生活。最可思量的是,这样一位饱经苦难、曲折一生的女作家,留给世人的竟是如此热爱生活、热爱家国的拳拳之心和重道守行的优良品性。

  梅娘先生在作品里努力表现的,是为国家强盛、民族富强和家庭幸福而奋勇前行的人和他们朴素的情感,这才是作家和读书的全部意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