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报道,某地政府在农村推行智慧管理系统App,本意为方便群众,但当地农村留守老人多,不少老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根本装不了App。群众用App反映问题很少,在排名机制倒逼下,基层干部想方设法凑数量。
智慧管理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但没人用的数字化无异于摆设,甚至会异变为基层工作中的压力。有人干脆称这样的“智慧系统”为“折腾系统”。追求数字化,为的是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品质等,“用”才是关键。如果丢了“实用”这个初心,就会本末倒置,陷入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的怪圈。
在数字化转型中时刻抓住技术的工具属性,围绕怎么用下功夫,让用法“活起来”,效果自然会跟着好起来。当下许多政务服务已经“上云”,让数据多跑路,办事者少跑腿。但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现场办”不应该取消,老办法也不能丢。上海一家包子铺地处历史风貌区,户外招牌的设置实行许可管理。按规定,申请人要通过线上系统向街道相关部门提交店招设计方案,通过审批后方能施工设置。为此,包子铺店主多次提交申请,仅效果图就制作了7个版本,但屡屡被打回。由于街道提出的调整要求改造难度较大,无奈之下,店主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求助,最终,工作人员带装修师傅到现场了解情况后才明白了商家的难处,之后,商家再次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可见,新技术虽然在普及,但“现场办”这样的老办法依然有用武之地。时刻抓住一个“用”字谋划对策,方法的新与旧不仅不冲突,甚至可以成为“搭档”,共同解决问题。
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也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传统人工窗口相比,数字化系统的更新换代让“如何操作”成为摆在使用者面前的一道关卡,尤其对部分高龄群体而言更是困难重重。对此,一些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推出了“帮办代办”“上门指导”等服务。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开拓新服务的契机,处理问题的思路越“活”,数字技术的易用性就越强。将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实际需求相结合,做到当用则用、怎么方便怎么用,灵活处理“用”的方式和场景,才能让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被其束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