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新题材优质内容引领新潮流TV~~~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薪传
曹宁 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传承人(图)
本报记者 孙瑜

  曹宁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回族重刀武术的第七代传承人。在红桥区丁字沽小学校内的操场上,记者采访了曹宁。由于当天天气炎热,记者来到操场时,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当时几名身穿红色队服的回族重刀武术学员已经开始做着训练前的准备活动。不一会儿,留着短发、身穿蓝色T恤、脚蹬白色运动鞋,“假小子”一般的曹宁一手拎着一箱矿泉水,出现在操场上。小时候,曹宁跟着父辈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如今,她已经接过父亲手中的教鞭,成为天津回族重刀武术队的领头人。

  受父辈言传身教的感染

  18岁立志传承回族重刀

  重刀原名大刀,是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有1200多年的历史。回族重刀武术成名于明成祖初期,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曹氏先祖将重刀武术带入了天津。

  曹宁的父亲曹仕杰自6岁起,就开始练习举石礅,加强力量训练。凭着幼年时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和坚持不懈的过人毅力,曹仕杰进步飞快,20多岁时就已经掌握了“曹门刀式”的全部招式和技巧,成为曹门同辈子弟中的佼佼者。1991年,刚刚年满25岁的曹仕杰郑重地从年过七旬的爷爷手中接过了教鞭,全面担负起回族重刀武术队的组织、训练、编排等重要职责。同年,他带领天津回族重刀武术队奔赴广西南宁,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获得冠军,成为当年该项赛事中天津唯一获得金牌的项目代表队。2006年,回族重刀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仕杰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别的女孩子都喜欢穿裙子爱打扮,哪有女孩子一天到晚都舞枪弄棒的。”这是32岁的曹宁练习重刀武术以来,经常听到的话。曹宁是曹仕杰唯一的女儿,她觉得,古代不是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吗?她可以接过父亲身上的担子,将回族重刀武术传承好。

  曹宁从小就好动,三四岁就开始接触重刀,而且对重刀非常感兴趣。当年只要父亲和其他长辈练习重刀,她都会去摸摸看看。后来,父亲给她做了一把小木头刀,她就开始模仿父亲的动作。由于悟性很高,做起动作来也有模有样,曹宁6岁那年,就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她是当时运动员里年龄最小的一位。

  在练习重刀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练习者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儿。父亲心疼曹宁,时不时就会说:“练耍大刀太辛苦了,你一个小姑娘家的就别练这个了,你喜欢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曹宁直白地回道:“我嘛也不想干,就想练大刀。”

  虽然嘴上这样说,但父亲从未真正阻止曹宁练习、表演、参加比赛。在曹宁18岁生日那天,父亲问曹宁有什么心愿时,曹宁就跟父亲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学习重刀,有一天可以把重刀传承下去。父亲听后非常激动。

  因为重刀,曹宁第一次见到父亲哭,这也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传承回族重刀武术的种子。那时候曹家门口锁着一把220斤重的祖传大刀,有一天锁被卸了,大刀被盗。父亲急坏了,几乎把天津的废品收购站跑遍了,最后在郊区的一个废品收购站里,找到了已经被锯成3段的大刀。抱着刀把儿,父亲失声痛哭。这件事让曹宁至今难忘。

  曹宁的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但是对曹宁却一改惜字如金的性子,不仅在技术上耐心地给她指导,还总是给她鼓劲。有时候曹宁因为一个动作练不好,自己跟自己较劲、哭鼻子。父亲看到后,就会开导她:“闺女,这有什么?哭什么,不会咱慢慢练,哪点不会我就告诉你呗。不要气馁,也不要因为练不好就老哭。练武之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要塌下心来。”曹宁练武经常受伤,虽然在训练场上父亲管教严厉,但是每次结束训练后,父亲都会心疼地问她疼不疼,有时还会拿药给她小心地喷上。

  2015年,曹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严重起来,第一场比赛后她就走不了路了。师弟们见状立即将她抬到了医务室做理疗等。当时曹宁告诉同伴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她能站起来,必须撑到第二场比赛结束才行。最后她在接受了一系列紧急治疗后,坚持完成了第二场比赛,最后获得了项目金牌。但是回到天津之后,曹宁在床上躺了近半年。当时父亲就老“唠叨”:“你呀,别老那么要强,打不了就不打,少你一个咱们也能咬牙撑下比赛。”

  话虽如此,但是从小在父辈言传身教的浸染中,曹宁早就形成了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轻言放弃”的处事态度。四年一届的比赛,对曹宁来讲能去参加就很难得,她希望能够在更多人的面前展示回族重刀武术的魅力,所以她觉得这么做是值得的。

  时代更迭影响传承环境

  科学训练需要创新方法

  随着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回族重刀武术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西北角地区平房拆迁改造工程,使得不少武术队成员因为搬迁后往来不便而中断了武术训练。由于父亲的住所和店铺拆迁,失去了收入和以往的练功场地,武术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曹宁说:“人最少的时候,只有我父亲、我师叔和我三个人相互扶持,甚至达不到参加一场武术表演的最低人数要求。”

  曹宁说:“我看到父亲对重刀的感情,就觉得自己应该好好练下去,不能让这些技艺失传。如果失传,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2019年曹宁的父亲去世,一夜之间压力都落在曹宁肩上了。曹宁说,她最开始接手武术队的工作时,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才好,幸好有师叔和父亲的一些朋友给她指导,帮她渡过难关。她积极向他们求教,比如怎样制作重刀,怎么编排动作,怎么保留服装中民族特色等。

  对于重刀武术的传承,曹宁有着自己的想法,她解释道,父亲当年的传承,更多是基于一种对重刀武术的感情,而到了她这代,她觉得传承是一种责任。“不是常有人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吗?”曹宁说,“不能因为这句话,就永远定格在这里不动了。传统东西得保留,但必须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将传统与实际相结合,要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

  通过参加比赛来推广回族重刀武术,是曹宁一直在坚持的传承方式。“参加比赛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也希望通过一次次比赛,拿到好的成绩,可以给父亲一个交代,这样也能让他放心,重刀在我这里不会失传、会有突破、会传承得更好。”

  回族重刀武术的练习者在尝试高难度动作前,要一遍一遍练基础动作,从举石礅开始练习,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和枯燥的。比如“头顶转”的绝活,是把重30斤的刀搁到头上,既要稳定还必须转起来。曹宁当时先用石礅练习基础,练基础3年后才开始练习重刀。由于现在的学员比较好动,身体素质也参差不齐,因此在传授过程中,曹宁在遵循传统训练方法的同时,也会穿插一些愉快的集体项目,例如带孩子踢足球等,让学员不会觉得练习传统技艺枯燥,在愉悦的心情中增强体能。

  曹宁介绍:“如今回族重刀武术的训练是非常科学的。以前的刀最轻的也有60斤,现在为了非遗进校园,再加上考虑到孩子们基础可能没有那么扎实,又想在教学中让孩子多掌握一些技巧,我们就给孩子制作了一些轻量的刀和石礅,石礅重5到15斤,刀重15到20斤左右。”

  在传承过程中,曹宁不只注重做好非遗进校园的工作,也在重刀武术表演形式方面寻求突破创新,比如动作编排、灯光、音效、服装等方面。在曹宁看来,在全国重刀武术比赛中,刀的重量是比赛评判成绩的标准之一,这也是重刀武术的一个特点,但是现如今,武术队参加各种活动,不只是比赛竞技,也有很多是以表演为主。在突出形式技巧的表演中,曹宁进行了一些创新,使演出更加饱满,不仅让观众看到高难度的动作,也让人看见动与静、力与美的结合。

  曹宁说:“父辈那一代表演重刀武术时,队员们跟着统一的鼓点行进,然后每人轮番上场就可以了。但是到了我这一代,表演就有了明显的区别,每名队员会有属于自己的鼓点和节奏,队员要根据自己的鼓点节奏来上场表演,使表演更具有观赏性,表演形式也会变得更加丰满一些。”

  除此以外,曹宁还会做一些线上的推广活动,包括直播。她希望以后能够以重刀为基础,弄一个规模大一些的武馆招收学员,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