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缀年华——大运河上的年画故事》最开始的名字叫《美的溯游》,这个名字起源于一部纪录片。种种原因之下,纪录片没能落在纸面变成书,但是纪录片的撰稿人、导演兼主持人孙磊变成了我们的作者,由此开始了一次崭新的合作。孙磊完全抛却纪录片的行文方式,另起炉灶,广阅资料,多方搜寻,“凭一己之力成书”,诚如序中所言,“发偌大愿力为民俗立鸿篇,释笺注……没有物质利益驱策的人类行为,或曰伟大”。
《点缀年华——大运河上的年画故事》从年画与运河两条主线入手,作者孙磊以精美凝练又不失深情的文字,娓娓道来,探索年画与运河的文化传承作用,以年画的变迁、运河的承载去见证历史、思考现在、展望未来。作为天津海河传媒中心资深的撰稿人、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孙磊十分善于利用具象的文字去解读古老的年画所传递的运河文化以至中华文明的深刻意蕴。这批年画大部分为晚清木版年画,色泽细腻,题材丰富,有反映传统民间百姓家事的场面,也有反映清末民初开风气之先的城市景象,亦有反映连贯戏曲故事的舞台风姿。无论哪一种,都生动传达出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本书最后一章有关俄罗斯各大博物馆所藏年画的介绍及呈现,更是丰富了年画研究的拼图。
年画是使者,运河为载体。运河与海河相交处,是天津城市生发的原点,也是艺术生发的原点。五湖四海的文化,在天津杂处共生。大运河畔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独特的刻版技艺、生动的运色手法,在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杨柳青年画中所传达的智慧与勇敢、安详与和平,以及爱与生命的文化意义,因运河的川流不息而传播四方。年画因运河而活,运河因年画而美。
这本书从对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导思想出发,以天津杨柳青年画为契机,通过对大运河以及沿岸特色城市、城镇的考察,对与大运河息息相关人物的访谈,从宏观到微观,全景式向读者讲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变迁,演说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艺术、人情风俗,让传统的年画艺术与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在流淌的时间中,重新开出新鲜的花朵,探寻天津杨柳青年画传承、融合、创新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篇章。
运河经过的地方,承载着生活的万象。年画正是对生活真实的记录。书中通过对杨柳青年画在大运河上的南北溯源,讲述作者沿途见闻的同时,又将整个叙事置于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和历史的大背景之下,呈现生生不息的美好。从年画中,看的是运河,经历的是中国。
最开始和作者一起讨论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清晰地知道要做一本什么样的书,只觉得首先它的文字要美,这一点孙磊完全胜任。其次,它的图画要美。于是,孙磊埋头书斋,几易其稿。我们则在孙磊的牵线搭桥下,和天津博物馆沟通年画的授权使用事宜。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我们出版传媒集团资深的美编郭亚非老师,他几乎获得了行业内的所有设计大奖,这本书让他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每一幅年画都太精美,如果不能让这些画各安其位,他觉得是一种慢待。
为了不辜负这文字,不慢待这些画,作者、美编、文编和排版员不知多少次坐在一起,从如何修文修图、提取元素开始探讨,再到规格、结构、用纸、工艺,事无巨细,一一确认。那些在我眼中美得没有差别的图画,美编和排版员总能够敏锐地发现它多了一点蓝或是多了一点红,一幅一幅地慢慢看,一幅一幅地细细调,每一幅画都完成了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转化。接着是大标题、小标题、内文的字号字体,目录、正文、图录的空行与位置,以及图与文的不同排列组合,终于,一本书有了大概的模样。没有相得益彰的载体,再好的创意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接下来,出版部门的同事也被拉入我们这个小团体里来,开始了“寻纸”之旅。
《点缀年华——大运河上的年画故事》共需要四种纸,护封、内封、环衬和内页。最重要的是护封,郭老师把护封设计得十分宽大,像书皮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展开后,背面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幅杨柳青年画——绘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抚婴图》,为了更好地呈现年画的质感,郭老师对纸的要求是不要太白,但也不要颜色感明显,要有微微的颗粒感,又得十分耐折,印刷时不吞色,做工艺有效果……有颗粒感又耐折,正常来说,二者几乎不可兼得,为了找到合适的纸,我们不知道看了多少纸样,白的又不那么白的,粗糙的又不那么粗糙的,以至于后来纸厂的业务员都有了经验,在送纸样之前,自己先挨个儿折一遍,做一次筛选。终于确定了八种基本符合要求的纸,开始做印刷试验,个中曲折真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正拿着最终选中的护封纸时,我不由感叹,选娘娘也不过如此了。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这本书其实不算是最复杂的,也不是最繁难的,但它绝对是最漂亮的。它带给人的感觉既有一瞬间的惊艳,也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就像里面的年画一样,耐端详,很好品。写年画的书虽然多,往往在民俗上做文章,这本书是把杨柳青年画放在了更高的文化层面,赋予了它独属于天津的雅趣。
(作者为该书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