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提出“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特别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推动我市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紧抓向新提质的人才关键,坚决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人才新质态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明确引人用人导向,加快培育形成人才新质态
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引育、政策扶持等方面不断健全我市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根基。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挖国内外各类人才资源,靶向施策引进培育具有国际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聚集重点产业领域,发挥顶层设计功能,着力引进培育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瞄准“高精尖缺”领域,通过政企校合作、产学研融合,统筹规划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协同培养卓越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突出主动引进、为我所用的原则,聚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强高质量人才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精准对接紧密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拓宽引才模式与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政策支撑体系
新质生产力赋予的“新特性”,使我们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的特征。引留并举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拓宽人才识别路径和来源渠道,有效破解“引人难、留才难”问题,将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提高引进工作计划性和针对性,梳理“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开辟绿色通道,靶向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树立引才思维,充分运用兼职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联合攻关、技术入股等方式开展灵活引才,实现科技、管理、金融人才智力资源共享。提升留才诚意,注重引进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培训提升,营造全社会爱才惜才敬才氛围,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与人才竞争水平提升的双赢。
三、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供给端,聚焦人才管理核心环节,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发挥人才作用三方面同时发力。树立“天下英才天津用”理念,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与激励机制,为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从高质量人才认定入手,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工作,并分别给予相应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科学、规范、适用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专业特点、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来提高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破“四唯”立新标,以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重要标准,完善长周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的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探索针对高质量人才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元模式,充分体现正向激励,让各类人才各展所长,破解人才认定标准不科学不精准的难题,为人才注入“智”动能。
四、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以国家战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引导,围绕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人才体系,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引擎。依托更高层次载体平台,聚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制造,形成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带动人才局面。坚持以产业聚才,大力引进海内外制造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跨界交叉培养模式,拓展拓宽产学研深度融合双创育人方式与路径,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进一个团队、促进一个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搭建“高精尖缺”领域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载体平台,引进和培育高质量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对接我市产业需求,加快推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推进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把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各环节,让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最活跃因素。
五、疏通人才培养堵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着力疏通我市人才引进、培育与使用的堵点难点,重点破解人才政策中结构碎片化、服务分割化、资源不集成的难题,加快集聚和留住更多高质量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坚决打破不利于人才产学研深度融合瓶颈,切实解决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取向不聚焦的问题,破除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层面的本位思想,释放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更好激发高质量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人才服务保障,落实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优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环境,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体制障碍。精准施策进一步释放用人单位自主权,激发市场主体的人才活力,不断深化人才服务和保障的改革,完善人力资本政策支撑体系,力促我市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规范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完善人事薪酬制度,逐步建立体现人才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破除管理体制僵化、人才激励弱化、成果转化乏力的机制障碍,切实解决科研事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紧缺、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岗位聘用矛盾凸显问题。加大对我市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在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国家队吸附效应,全方位谋划做好基础学科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保障,培育打造一支扎根天津、具备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作者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SR20-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