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作家协会与南开区教育系统共同开展“到源头饮水、进校园采风”活动,作家们深入到学校、园所体验生活,借此机会,笔者采访了汾水道小学的教师赵寅。他曾于2019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段话对他影响极大,他也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指南:“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是标准化的,易于评价好坏优劣;而农业呢,拿种子来讲,不能说长那么高是正确的,长这么矮是错误的,每粒种子能长多高都有自己的规律,拔苗助长不可取。”
语文课既要有学问的探讨
也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赵寅的小学时光是在父亲严苛的教育下度过的。父亲是资深小学教师,也是最早一批“鸡娃”家长。作为“80后”,赵寅记忆中的寒暑假没有电视机、游戏机,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只是在父亲的监督下超额完成作业、提前预习功课。
高中时,赵寅是语文课代表,完成课内任务后,经语文老师同意,利用每周两节语文早自习,他给同学们讲课外阅读,讲了很长一段时间,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学校联欢会,他上台说相声,锻炼语言能力。这些都为他日后从事教育工作做足了铺垫。
十几年前,赵寅来到汾水道小学,成为语文老师。他的内心诚惶诚恐,怕愧对自己教的第一届学生。他查阅资料、找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做足准备,期待学生和家长能认可他。他甚至比初入校园的学生还紧张,渴望成为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赵寅崇拜两位老师:一位是自己父亲的同事靳家彦,那是一位学者型教师,学识渊博、通今博古,同事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去请教靳老师,总能得到答案,他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对赵寅有很大影响;另一位是赵寅上小学时的副校长、任教60年的杜蕴珍老师,她让赵寅体验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感染,以无私的爱和无声的行动感染学生,如春雨一般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赵寅的从业生涯中,每当德育方面遇到问题,都会想到杜老师的处理方式,他会再次鼓足勇气。
赵寅写出了读书笔记《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在全市教育领域广为流传。其中既有深刻的学术探讨,例如:语言学习要把学生“当人看”,而不能把学生默认为“学习的机器”;也谈到了书面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例如:医生用“起饭”这个词描述病情,这种不规范、不严谨,但人们又都能明白的语言,语文课本里却没有!他把教学场景、社会场景、生活场景融入笔记中,以不中庸、不回避、不敷衍的态度,透彻地对语言教学进行全面思考,其观点影响了很多教育从业者。
书本上的思维是固定的
孩子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赵寅一直在思考:没有老师的教,学生能找到答案吗?换言之,学生的技能到底是自己学会的,还是老师教的?他一边实践一边寻找答案。
最初,他在课堂上试图表现权威的姿态,为此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朗读,他认真研究《朗读学》,学习朗读技巧,然而就在他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却冷不丁让学生给他上了一课。
学生甲读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赵寅问学生乙:“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学生乙回答:“他的声音很洪亮,但停顿太多了。”赵寅又问学生甲:“请你说说‘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为什么读得这么慢?”学生甲回答:“作者在江边站了很久,看了很久,所以这句话要读得慢些。”这个回答很有道理,也的确有学生自己的思考。赵寅感慨,幸亏没有盲目地评价学生读得不对或没有感情,他也意识到,刻舟求剑不可取,书本上的思维是固定的,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一切都应以教室里孩子的反馈为准。
大众对教育及教育工作者存在片面的认知或误解,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多留作业才是对他们好,认为有表现力的才是好老师,认为老师不太管孩子是怕担责任。“什么是从事教育工作之后才颠覆的印象?”赵寅说,自己未入行前,也认为滔滔不绝的讲述才是好的授课,诚然,知识丰富、语言精彩,学生听得入迷,又有什么不对?而随着在教育行业里多年的实践,赵寅渐渐明白,在课堂上不怎么表现自我,一堂课大部分时间在与学生互动,看似没说几句话,却将学生引入思考,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思维被点亮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才是真正好的授课。
赵寅喜欢《明朝那些事儿》里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武将赵率教资质平平,战功平平,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职业前期算是反面典型。后来他干了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收复前线失地——前屯。上司告知他没有余兵,他就带着自己麾下仅有的38个人去了前线。得知敌军出现,他说:“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赵率教带兵就地扎营,挑选当地精壮男丁充军,组织屯田。打不过就不打,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逐渐壮大起来,最终成了大事。这个故事对赵寅有很大启发:“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或许不能全都做到,但也绝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做一点是一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现问题根源
就能得到答案
有一年,赵寅给三年级某班上第一堂课,一名学生没听清,要求他再讲一遍。他拒绝了。学生大吼:“我到教育局告你去!”还冲周围同学喊:“谁敢帮着老师,我跟他拼命!”赵寅保持了克制。事后他了解到,这名学生的母亲比较蛮横,父亲又很冷漠,家庭环境对他影响很深。后来这名学生再一次对赵寅发起挑衅,赵寅平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没讲好,下课我单独给你讲,好吗?你上课敢于提问,这是爱学习的表现,值得表扬。现在我们继续上课。”这名学生果然不闹了。
他教过一名女生,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她的语文、数学成绩加在一起只有二十几分,从没及格过。而她成绩差的原因竟是不识字,认识的字不超过300个。赵寅曾单独拿出一下午的时间教她认识了10个词,带着她读、让她自己读,转天检查,还是不认识。他又试过把汉字拆开,一点点教她写,一天一个偏旁,仍是徒劳。他试着教她查字典,但对她而言,这太难了。直到她上六年级时,有一次在课堂上,大家逐个读课文,轮到她时,竟读了好几句话!她认字了?赵寅发现,这是因为她处在了一个真实的读写环境中,仅此而已,比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更有效。赵寅多希望时光倒流,就让她在黑板上抄课表,让她读喜欢的儿歌,让她帮着出板报……依着她的兴趣,去布置一些任务,让她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使用语言……但是,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同事吕老师说:“身为名师,赵寅老师特别愿意提携新人。教研员、专家讨论我们的研究课题,说到一些亮点时,赵寅老师一定会指名道姓地说,这是我们哪位老师的点子、建议,把功劳让给大家。另外,他的注意力似乎时刻都离不开教学,比如他在家里听爱人弹琴,也能联想到教育理念,还写进了文章。”
另一位同事杨老师说:“记得有一次,赵寅老师参加青年教师素养大赛,第一部分是赛课,后面是个人素养知识问答,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音乐、美术、文学常识等,他对答如流。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特别爱读书,所以才会拥有渊博的学识。”
生活中的赵寅多才多艺,除了看书,还喜欢练书法、弹古筝,羽毛球打得也不错。他对美食颇有心得,喜欢烘焙,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煮元宵。他是一个“超级奶爸”,和同事们聊起育儿话题时总是滔滔不绝。他女儿也在汾水道小学上学,早上这对父女经常手拉手走进校园,常在操场上跑跑跳跳,或朗读文章,画面十分温馨。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给他们合格的教育,是赵寅的初心,是他质朴坚定的承诺。沿着语文这条小河一路求索,几十分钟的课堂,蕴含着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三尺宽的讲台,会通往更广阔的人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