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讲述
推广传统文化,提升鉴赏水平~~~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述
推广传统文化,提升鉴赏水平
在天津大学讲台上讲相声(图)
本报记者 张洁
张建斌

  天津大学工会教师张建斌主讲的《相声艺术赏析》课程,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自2019年开课以来,一直是学生们争相“秒杀”的热门课程。通过这门课,学生们领略到了相声艺术的深厚底蕴,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所焕发出的独特魅力,对天津这座“曲艺之城”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爱。

  参加天津大学相声社

  逐渐领悟相声的魅力

  张建斌是“90后”,天津生天津长,儿时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天天播相声,他着了迷。在众多名家中,他最喜欢的是刘宝瑞。“刘宝瑞先生的表演生动有趣,特别是他的单口相声,掌故丰富,包袱儿细密,当真无愧于单口相声大王的美誉。他的《连升三级》《日遭三险》等作品,于幽默风趣中饱含智慧和哲理,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上小学二年级时,“六一”儿童节联欢活动,张建斌人生第一次登台表演,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和阵阵笑声,让他有了信心。此后每次登台,都给他带来了新的经验。2009年,张建斌考入天津大学,恰逢校内盛大的社团纳新,他想加入相声社,那天一大早就赶到报名现场,摊位还没摆好。社长匆匆赶来,张建斌第一个填了报名表。

  太平歌词“非遗”传承人、知名相声演员佟守本是天大相声社的指导老师,经常来做讲座,辅导学生们演出。张建斌说:“佟老师非常随和、亲切且温文尔雅,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相声知识。他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门艺术,我衷心感谢他的付出和教导。”

  通过在相声社的学习,张建斌对相声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此前我表演的节目以新相声为主,初中时表演过《百吹图》《颠三倒四》等。大学期间,我接触了很多传统相声,了解了各种类型的节目,比如贯口活、腿子活等。”他记得有一次排练并表演了《黄鹤楼》,虽然演出现场反响还不错,但当他看到演出视频时,发现自己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相声中的戏曲模仿、程式化动作和特定角色的扮演都需要深厚的功底以及细致的揣摩,我当时的模仿显得相当肤浅,只是粗浅地触及了皮毛而已。”

  从那时起,张建斌意识到相声艺术并非简单说说了事,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精湛的技巧,需要长期的基本功训练和深入的钻研,才能掌握其精髓。

  2013年大学毕业后,张建斌留校工作,同时仍坚持着自己的爱好,时不时参加相声社的排练、演出。在学校领导的鼓励下,2019年9月,他尝试着开设了全校公选课程《相声艺术赏析》,既能将自己的爱好转化为一门课程,又能弘扬传统文化。长期的演出经验为他的备课提供了帮助,在赏析相声时,能更全面地欣赏其艺术魅力,更有效地传授知识,也提升了他对相声艺术的理解。

  听相声不单纯为逗乐

  也要了解这门艺术的传统

  张建斌说:“大多数人听相声就是图个乐,其实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相声还有很多门道里的、有价值的东西。以传统相声《报菜名》为例,单就表演来说,并非越快越好,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相声艺术赏析》这门课聚焦相声的欣赏与分析,内容涵盖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传授了说、学、逗、唱等相声技巧,也介绍了相声的发展历程。设计课程时,张建斌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资源,比如怎么与学校的相声社结合,以及邀请校外专业演员及教师与同学们一起交流等。

  “相声表演基础”这一讲,包括相声的基本介绍,如分类、演员着装的发展,让同学们了解相声的历史。张建斌请来相声社的成员,展示传统大褂,让学生试穿,还教了怎么叠放和保护大褂,强调它对相声演员的重要性。相声常用的道具,如桌子、扇子、手绢、醒木和快板等也逐一在课堂上亮相,相声社的成员展示快板打法,同学们现场体验学习。相声社的成员表演了《双簧》,展示了相声的魅力和校园相声的特色。课程通过独特的现场感、代入感和参与感,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了解了相声,更好地欣赏并参与其中。

  张建斌非常注重日常积累,有时间就读书、查资料,收听、观看相声音视频。比如《中国相声100年》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相声的传统和历史,采访了许多相声演员,他每次重看都有不同的感触。随着个人知识的更新,课程的丰富性也在更新。他花大量时间筛选和更新节目,确保所选的内容适合学生观看,捕捉年轻人关心的时事热点,将这些热点与相声知识巧妙结合。

  同一段相声,他会挑选出不同的版本,展示给学生们。尽管这个过程既耗时又费力,但为了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他认为非常有必要这样做。以传统相声《汾河湾》为例,苏文茂和王佩元、魏文华和魏文亮两个版本各有特色:苏文茂先生是文哏大师,他的表演温文尔雅;而魏文华和魏文亮是亲姐弟,配合非常默契,节目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包袱儿。这段节目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课程中,张建斌还对相声节目进行了分类,比如:传统相声分为贯口活、腿子活、倒口活等;现代相声分为歌颂型、讽刺型等。通过深入浅出的教学,学生们对相声这门艺术有了较多的了解,听相声不再是单纯为了逗乐,更引发了大家对作品内容、艺术表演的学习与思考。

  保留传统相声框架

  探索现代审美变化

  包括张建斌的《相声艺术赏析》在内,天津大学有一批热门选修课,每次开课,选课名额都特别紧张。《相声艺术赏析》设置容量是100人,每次预选的学生都有四五百人,有的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尝试申请选修这门课,但因名额所限,直到大四才得偿所愿。

  张建斌说:“这门课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鼓舞,也是巨大的挑战,更是让我坚持开课的动力。在过去的五年里,大约有10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他们对相声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很多外地来的学生,因身处天津,渴望现场体验相声表演的魅力,这门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丰富的相声知识,满足了他们对相声的好奇,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哪怕是一些从小就接触相声,甚至能表演一些段子的学生,同样对深入了解传统相声的奥秘抱有浓厚兴趣。”

  过去,学校相声社的成员大多是天津本地人,随着相声艺术日渐风靡,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加入了相声社,也带来了新的创意,丰富了校园相声的表演风格。张建斌说:“很多来自南方的同学也能找到自己在相声舞台上的定位,展示自己的特点,并吸引其他同学也参与到相声这门艺术当中。可以说,这对相声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张建斌鼓励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转化为理论研究和创作的素材,“比如,有的学生用英文翻译了相声的片段,将对相声的喜爱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种实践为学生们开辟了新的思路,带来了新的收获。”对于《相声艺术赏析》这门课程,张建斌不仅注重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也鼓励多元化的创新。学生们可以在保留传统相声框架的基础上,探索适应现代审美的新变化,这种既尊重了传统,又让相声艺术与时代同步的方法,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张建斌希望学生们通过这门课程,能发现相声并不是单纯为了搞笑,而是一种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曲艺是一种百听不厌的艺术形式。相声作为曲艺的一种,也是能够引人深思并回味悠长的艺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