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节距离观众越来越近了”,很多网友在评论中发出如此感叹。在观众印象中,众多参与国际电影节竞争的国产新片并不被市场重视,无论得奖与否,很难及时公映。近来,这一状况得以改善。《走走停停》获得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后不足两月便与观众见面;在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摘得最佳影片奖的《狗阵》,得奖三周后便登陆电影市场。这些相对“小众”的文艺片与市场上大卖的商业片究竟有何区别?获奖片及时在市场呈现具有怎样的意义?《狗阵》带来了答案。
多年来,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理论中,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三性统一”成为评判电影作品的重要标准,《狗阵》能够在国际电影节获得认可正因如此。该片讲述假释出狱的二郎回到位于西北小镇的家乡,与各种各样的人产生交集,有人在努力帮他,有人在小心防他,最终在参与“打狗队”的工作时,他与一只黑狗结缘,一人一狗互相救赎,拥抱新生。
思想性方面,该片没有采用人类爱护动物的煽情俗套故事,而是像一首自由与野性的生命赞歌,用二郎和黑狗的互相救赎引发共鸣。片中,二郎和黑狗没有谁依附于谁的展现,他们是相互激励、彼此救赎的两个独立个体。二郎带有“假释犯”的标签,黑狗被贴上“狂犬病”的标签,让两个格格不入的灵魂相互吸引,成为彼此间的命运镜像,让人看到他们无言陪伴的感动,也让人更震撼于生命的力量。
艺术性方面,管虎导演侧重于隐喻的手法以及利用动物表达人类命运的方式独具匠心。《斗牛》中的奶牛,《老炮儿》中的鸵鸟,《八佰》中的白马……在《狗阵》中,黑狗不仅成为主角,而且加入了蛇、虎等角色。彭于晏扮演主人公名为二郎,与黑狗相伴,正是隐喻神话故事中的二郎神和哮天犬。二郎身上具有二郎神“听调不听宣”的性格特点,通过剧情推进,让观众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二郎的家人和朋友都相信他会改过自新,继续服务于社会;曾经跟他有过一面之缘的人,也会抛下他囚犯的身份而认同他昔日的地位;即便是不共戴天的仇家,也会因为他的慷慨救助而尽释前嫌。在这个过程中,黑狗代表的哮天犬尽显“忠义”,带给二郎“重返人间”的勇气与力量。
保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同时,管虎利用自己的镜头,让作品充满观赏性。故事的背景设置在2008年西北一个孤寂偏远的小镇,大漠孤烟、黄沙无垠,通过荒野中岩石、沙砾,甚至石头缝儿里野草的细节画面让作品充满荒凉粗粝感。废弃的蹦极台、十年未归的老宅、充满烟火气的小饭馆、来到小镇表演的帐篷马戏团等画面的展示,带有明显时代色彩与浓郁生活气息,凸显影片“孤冷”的氛围,暗合二郎假释归乡的心理感受以及他收回野性,回归社会的主题。此外,管虎的执导能力在彭于晏的表现中得以体现。片中,彭于晏的台词不到20句,而且大多以单字或短语呈现,这样设置既可以避免其口音与当地不符的缺陷,而且能展示出人物出狱后进入社会时的疏离心理,使得他依靠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诠释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优秀的电影作品应该符合哪些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评价电影的标准因时势而变,这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影艺术诞生百余年来,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并无严格的概念区分,前者更为偏重思想性与艺术性,后者则在观赏性方面更为突出。作为一门大众艺术形式,电影作品既有让人轻松减压、带有视觉震撼的商业片,也会有反映时代生活深度和主题厚重的文艺片。随着观众审美多样化的需求,以《走走停停》《狗阵》为代表的获奖文艺片及时走向市场,展现电影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也带给观众更多的看片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