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凝)6月8日是我国第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高校首个模拟考古发掘池在南开大学建成并投入使用,采用考古课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足不出校便可在模拟发掘现场了解文物及考古知识,体验勘探、发掘、撰写考古记录的全过程,感受考古的独特魅力。
“在校园里建一套实体模拟考古设施,南开大学是首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宇奇介绍,位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实验教学基地的模拟考古发掘池,长宽各6米、地面高度1.1米、地下深度0.4米,模拟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等7个不同时期的地层,突出了不同类型的遗迹。难得的是,发掘池里模拟的7个时期地层均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师生共同设计、亲手修建。发掘池里特别装填了国内考古工作中常见的夯土、红烧土等土遗迹,让学生体会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土里找土的田野考古工作过程。发掘池中埋藏的器物均为现代仿制品,地层“发掘”完成后可重新装填、更新遗迹现象,使同学们常“挖”常新。
据悉,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今年,南开大学考古学专业将招收首批本科生。设立考古实验教学基地、修建模拟发掘设施,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轨并行,有利于学生尽早掌握田野考古发掘技术。模拟考古发掘池也会服务多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采集遗存样品的能力,以及使用无人机航拍、三维重建等数字技术辅助田野考古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