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碧海,阵风带着海洋的咸鲜气息。近日,由天津企业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经过超1300海里的远航,顺利抵达作业海域,并与提前布设在深海的锚腿进行连接。
“海葵一号”是由海油工程天津设计院自主研发的高端海洋装备,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总重近3.7万吨,最大储油量达到6万吨,按照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进行设计,寿命预计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我们突破了超大型结构物运输设计等技术难题。”“海葵一号”安装项目经理王继强说,“‘海葵一号’能够漂浮在数百米深的海面上工作,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新选择。”
“海葵一号”是天津推进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海而兴的天津,聚焦打造以成套海洋装备为核心、以关键配套为支撑、以链条式服务为特色的完备产业链。
早在2022年发布的《天津市海洋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就提出,整体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5%以上、产值规模年均增速15%以上的目标。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到锰、镍等丰富的矿藏,再到数不胜数的海洋生物,对于人类而言,海洋是一笔宝贵的“蓝色宝藏”。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如何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资源、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借由高端海洋装备,天津力图实现对海洋的绿色开发利用。
十多层楼高、几十吨重、看着像个大烟囱……这是叠风新能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风力旋筒助推系统。
“安装后能够实现船只的全生命周期受益,预计年节油率约12%,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百吨。”公司总经理李智表示,通过加强对于绿色风能的使用效率,该装备能够显著降低船只燃油消耗。
这家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企业,将海洋装备的绿色低碳化作为主攻方向。“我们希望将绿色节能的理念贯彻到海洋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李智说。
以天津港保税区为代表,天津诞生了数个海洋装备产业集群,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运维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天津,不断推动海洋装备制造高端化,为我国探索海洋、和平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津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与港口经济研究所所长石森昌表示,海洋经济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蓝色引擎”也在不断赋能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天津6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