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创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碳普惠体系建设 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杨志 张康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碳普惠作为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上探索出的特色制度,通过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从而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成为推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举措。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到碳普惠体系建设中。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等相继出台了碳普惠机制的工作方案,在公共交通、低碳消费、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碳普惠项目试点示范工作。金融机构将碳账户作为绿色金融创新的重要工具,推动碳普惠金融产品推广应用。

  当前碳普惠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推动碳普惠从试点实践到深入发展,还需在碳普惠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碳普惠金融、创新碳普惠激励模式、汇聚多元主体合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推进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夯实碳普惠体系建设基础。碳普惠涉及生活、生产、生态等多维场景和居民、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建设碳普惠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平台建设和数据互联共享是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快建设碳普惠综合服务平台。将碳足迹认证、碳账户管理、碳积分交易、碳抵消等主体功能纳入平台建设中,明确碳普惠场景界定、低碳行为标准、积分机制、奖惩制度等规则,形成统一化、标准化的平台架构。对接整合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发的碳普惠相关小程序,逐步覆盖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废物回收、节水节能等低碳场景,形成数字化、智慧化的碳普惠生态圈。二是构建碳普惠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系统。加强全场景、全渠道、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信息安全管理,制定和推广适用于碳普惠数据信息安全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明确碳减排数据信息的收集、使用和共享要求,确保相关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可靠。在碳减排数据采集、统计、核算、管理等方面,形成规范统一、适用有效的标准化制度体系,逐步推动碳普惠服务平台与信息资源平台数据共享,与统计、税务、金融、科技等相关部门数据联通,与相关互联网企业建立数据互认、互通、互换机制,探索对低碳行为数据信息采集的合理授权,建立数据达标率考核和数据校核机制,确保碳减排数据准确可信。

  发展碳普惠金融,释放绿色低碳发展潜力。碳账户是对碳普惠参与主体碳减排情况进行采集、核算和评价的基本工具,碳信用评级是实现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先决条件,以碳账户为载体、以碳信用为依据、以碳融资为目标的碳金融体系是碳普惠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支撑。一是健全碳账户信用评估机制。统筹设立覆盖个人和家庭日常生活碳减排场景的个人碳账户、未纳入国家和地方碳市场的小微企业碳账户,以及用于碳汇资源统筹管理的政府碳账户。发挥金融机构在客户基础和支付业务方面的优势,推进对碳普惠参与主体绿色采购、供应和消费信息的采集,逐步纳入碳信用评价。根据企业碳排放量及碳减排贡献进行评级贴标,对行业、规模类型构成复杂的小微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推动个人碳账户积分转化为个人碳信用,建立基于绿色支付的个人碳账户评级管理机制,为绿色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二是创新碳普惠金融产品,探索与碳账户信用等级挂钩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畅通碳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的渠道,加快建立碳标签、碳足迹认证制度,提高绿色消费识别效率与金融支持的可操作性,推动消费侧向绿色低碳生活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延伸碳普惠投融资业务链条,开设碳汇预期收益权抵(质)押贷款业务,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开发碳汇保险、再保险业务,为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提供碳金融保障。同时,强化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碳普惠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碳减排量消纳和激励机制,推动碳普惠可持续发展。碳普惠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和消纳渠道,实现公众碳减排量的价值转化,带动公众广泛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建立有效的碳减排量消纳和激励机制是促进碳普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丰富商业激励的产品和服务种类,建立碳普惠商业联盟,形成全景式覆盖公众低碳生活场景的碳普惠商业圈,提升公众参与碳普惠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碳普惠发展激励政策,引导公众购买绿色低碳产品、响应消费品以旧换新号召、开展节水节能行动,鼓励小微企业节能降碳和碳普惠平台企业发展,细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贴息政策。三是建立健全市场化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机制,结合各地特色和优势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构建资源流转、平台收储、集约经营、统一交易、收益反哺的碳普惠项目模式,形成从“碳库”到“钱库”的转化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积分兑现、抵现、转让、投资等功能,畅通个人碳减排量资产化运营路径。鼓励通过交易流动聚合形成一定规模碳减排量的主体,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等,多层次拓宽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渠道,联动碳普惠平台与碳交易市场,形成长效稳健碳普惠发展机制。

  此外,宣传工作是促进公众参与碳普惠、汇聚多元主体合力的重要手段,碳普惠体系建设发展须将宣传工作贯穿始终。一方面,制定并宣传绿色低碳生活实用行动指南,利用社区宣传栏、广告牌等讲清碳普惠参与途径、积分规则和惠益方式,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中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另一方面,采用社区讲堂、公益讲座等形式,增强公众对碳足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培育生态文化,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进一步联动消费端和生产端两头发力,动员组织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快建成广覆盖、强渗透、高参与的碳普惠体系,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赋能绿色低碳发展。

  (作者均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YJQN22-007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