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周口店遗址文化展亮相天津博物馆
看看古人类怎么过日子(图)
本报记者 刘茵 摄影 姚文生

  提起人类起源,总会想到很多鲜明的代表人物,如周口店的“北京人”、山顶洞人……我们对古人类充满敬畏,更充满好奇,他们长什么样?过着怎样的生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将至,天津博物馆联合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于昨日推出“‘我’从远古走来”——周口店遗址文化展。

  周口店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全面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处遗址,在国际古人类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该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距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自1921年发掘至今,共发现27处具有学术价值的化石地点,出土了距今70万—20万年前的“北京人”、20万—10万年前的早期智人、4.2万—3.85万年前的田园洞人和3万—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统称为“周口店遗址”。

  展览分为7个单元,分别是惊世发现、“北京人”、山顶洞人、其他化石地点、科学研究、国宝寻踪、保护发展。展览展出化石标本与模型139件/套,其中包括周口店遗址出土古人类化石模型,古人类打制和使用的石制品、文化遗物,以及伴生动物化石等。展览通过辅助展板、化石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向观众系统展示周口店遗址的发现、发掘、研究及化石的丢失、寻找等内容。

  此次在天博展出的展品,都是首次与天津观众见面。“北京人”III号头盖骨,1929年12月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它是第1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其发掘者为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这件头盖骨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史前考古学界。此次展出的头盖骨模型,属于一个八九岁的儿童。

  策展人刘萌介绍:“烧骨、烧石及灰烬都是‘北京人’用火的证据。这些标本均出土于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烧骨骨体表面布满细小裂纹,颜色丰富,由蓝绿色、黄色及黑色组成,不同颜色的烧骨主要反映出燃烧的程度不同,颜色较深的燃烧程度也较深。灰烬在第1地点的发现,可以证明人类在这里用火生活时间很长。”

  观众王梓说:“这些展品不仅让我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考古工作人员的细致和艰辛。”

  围绕展览,天博将推出“探秘远古人类”“钻木取火”等科普互动活动,让观众体验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增进公众对远古人类文化的了解。

  天博馆长姚旸说:”北京与天津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周口店遗址被誉为全国百大文物考古发现之一,展览的举办将进一步加强京津两地的联系,为天津市民提供更多了解周口店遗址的机会。暑期在即,也希望通过此展为广大青少年创造科普园地,让青少年深入了解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了解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