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热点追踪
“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开幕~~~
非遗薪传~~~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追踪
“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开幕
弓弦交错国粹焕彩
名琴响彻百年戏楼(图)
本报记者 胡春萌

  

  京胡,于两百多年前为京剧而生。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弓弦乐器被选定为京剧文场伴奏的最主要乐器,京胡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完善。京胡在京剧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伴奏,它与演员的唱腔紧密相连,是京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创新与京剧的演进息息相关。每一把京胡名琴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

  5月24日,“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开幕,活动通过展览、器乐演出、讲座和沉浸式戏剧等多元化的手段,以京胡为切入点,在天津戏剧博物馆这座百余年历史的建筑中,探索弘扬国粹的更多方式。

  讲述京胡故事

  解读京剧艺术

  在“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上,观众可以观赏百余把各具特色并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京胡,其中不乏著名琴师孙佐臣、王瑞芝、徐兰沅所用之琴。展览从京胡历史、名角用琴、胡琴圣手、名家制琴等方面进行展示。这些展品一部分来自天津戏剧博物馆馆藏文物,一部分来自胡琴收藏爱好者国家京剧院优秀青年琴师胡古玥、天津京剧院优秀琴师刘磊、知名琴票黄利春等的藏品。在展览开幕当天,胡古玥向天津戏剧博物馆捐赠了两把珍贵的京胡。

  这些名琴不但能看,还能听。在25日举行的“古调今弹——京胡名琴名段品鉴会”上,观众在天津戏剧博物馆百年戏楼里,聆听多把名琴再次奏响经典京剧曲牌。

  谈到京胡与京剧,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杂志社主编张正贵表示,今年对京剧界而言是重要时间节点,即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程砚秋先生诞辰120周年、叶盛兰先生诞辰110周年以及张春华先生诞辰100周年。对于戏曲,人们常说“戏一半、曲一半”,京剧更是这样,往往是有什么样的流派唱腔,就有什么样流派的京胡演奏。京胡演奏艺术在京剧流派的创立、发展、成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每一位著名琴师都是演奏家、音乐家。京胡在京剧演出中,托腔保调,与演员的演唱水乳交融。这次天津戏剧博物馆和多位京胡收藏家一起来举办京胡文化展览,对于传承、弘扬、传播国粹艺术和京胡文化,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在展览开幕现场,黄利春与观众分享了胡琴的知识和名琴背后的故事。从琴的历史、构造、材质,到每一把名琴不同的外观特点,一点一滴的细节,呈现着一位位制琴者、琴师和京剧名家的人生故事和职业追求。“大家观察这把竹制的琴,琴师演奏时手握的地方已经红透了,琴的两根轴也是紫红色。这是因为琴师拉琴时手出汗,汗把竹子浸透了。琴轴子使用频率比较低,只有定弦时才会摸一摸轴子,轴子已经被摸成紫红色,证明它使用时间相当长。这个不是一个人用一生就可以达到的效果,这是经历多少辈人传到今天,很多人在不停地使用它,才会呈现这种效果。”黄利春说。

  黄利春对京剧和京胡的喜爱,发端于小时候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京剧唱段,他一下子就被那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从最初学唱,到学着拉京胡,后来我想拥有属于自己的胡琴,钱不够,就逛地摊买二手琴,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开始研究京胡、积累知识。后来工作了,经济条件允许了,我就尝试收藏。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天津琴票,天津票友水平很高,我也学到了很多。但是在收藏这件事上,很多机缘可遇不可求,很多名琴不会轻易出现在市场上,别说是一般老百姓看不到,就是收藏大家想要接触到,机会也不多。很多琴都是在琴师或者名家后人手里,你根本见不到。因此这次天津戏剧博物馆组织京胡展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让大家可以一次看到这么多名琴。胡琴的发展史是中国京剧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它入手,我们可以讲述许多有趣的文化故事。”

  搭建交流平台

  让热爱被看见

  在“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上,京剧界众多艺术家、专家到场见证活动开幕。在现场,观众与业内专家自由交流。

  著名京胡演奏家、首都京胡研究会副会长赵建华表示:“我特别感谢天津文旅局、天津戏剧博物馆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让大家能有机会在这儿学习交流。这次展览,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这么多名琴,我还有机会和同行、著名制琴师交流胡琴的制作、保养。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能对我们京胡行业有更深了解。”

  看到那么多前辈所用的京胡后,著名京胡演奏家朱建中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前辈京胡大师视京剧为他们的第二生命,一生忠于艺术。我也是听着他们的琴音成长的。每位大师都形成了独特的京胡演奏风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京胡人。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可以说,演员成角儿、流派的形成,都与好的京胡伴奏密不可分。总说京胡是傍角儿,但是我今天感觉到,它应该是帮角儿,是帮助的‘帮’!所以前辈的京胡大家们,用手中的琴,为京剧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此次能有这么多的名琴聚在一起与大家见面,应该特别感谢主办方,感谢以胡古玥为代表的一代年轻人,他们有思想、有抱负、敢想敢干,带着感恩的心,精心策划展览、挑选京胡,举办了这次京胡展。”

  在接受采访前,制琴师、非遗项目李氏胡琴第三代传承人宋家维正在与观众和众多业内专家交流制琴心得,他说:“每把琴都有它的故事,是我们京剧发展史的见证。制作胡琴是我的爱好、事业以及责任,我一生都在为其努力。我愿意与各界交流,通过各种机会讲述我的感受,分享制琴、调琴的心得,我希望将京胡的文化发扬光大。”

  探索津韵表达

  丰富国粹体验

  天津是戏曲大码头,众多戏曲名家在这座城市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戏剧博物馆的百年戏楼,京剧名家谭鑫培、梅兰芳、尚小云等人都曾到此演出。近年来,为研究发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天津戏剧博物馆联合多方面社会力量,进行了创新式探索。

  天津京剧院院长王则奇介绍:“天津戏剧博物馆这方舞台是天津京剧院青年实践演出阵地。2014年剧院开始在此进行常态化演出。2018年剧院和天津戏剧博物馆推出‘走进历史看京剧’演出项目。2023年双方联手推出‘京剧正青春’演出项目,一直坚持到今天。这方舞台培养了天津京剧院很多青年优秀演职员,剧院的优秀琴师刘磊也多次在这里登台演出。‘弓弦之巅——京胡文化展’系列展演活动是弘扬京剧艺术的新途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剧目和特色鲜明的行当流派。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是演员的精彩演出,这离不开乐队和服化道的密切配合。在弘扬和传播京剧艺术的同时,我们不仅需要从演员和剧目行当的角度进行讲解,还需要从京剧行业各个岗位的角度进行介绍,百花齐放,更多地将国粹艺术的博大精深介绍给戏迷观众,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此外,这个活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旅融合项目。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天津戏剧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自成立以来,天津戏剧博物馆从创业发展提升时期到今天的机遇时期,凝结了几代博物馆人的辛勤付出。”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徐宁表示,“近几年我们在精心维护古建筑的同时,逐渐在工作思路中体现‘文化应用’。一方面开展学术研究,充分利用戏楼这方舞台,举办了馆藏文物专题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与兄弟单位开展合作,进行常态化戏曲演出,与旅行社合作开展非遗表演,用活态展示为古建筑增添文化活力,促进传统文化融入了现代生活。观众来到博物馆,可以获得国粹京剧与百年建筑的双重享受。如今到广东会馆来看戏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未来我们将依托广东会馆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馆藏文物特色,力图通过多种方式的展览活动和演出,讲好天津故事,讲好天津戏曲的故事,打响‘百年会馆津彩戏博’的文化品牌。在彰显城市特色中,让戏曲文化和建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据介绍,天津戏剧博物馆将打造一系列具有津韵的文化活动,将广东会馆打造成天津特色文化地标。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兰芳与天津戏剧博物馆有着诸多交集。下个月,在此次展演系列活动的最后,天津戏剧博物馆将以“寻梅”为切入点,推出原创沉浸式文旅戏剧《寻梅·又见虞姬》,“那不仅仅是一朵梅花,那是梦想的纹章,那是文化的图腾……”这是一个讲述梦想与信念的故事,希望更多人由此了解戏曲,从而热爱戏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