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30多年 聋哑男子在津有了新身份
本报记者 韩爱青

  一位10岁时走失,在外流浪30余年的残疾男子,近日在我市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在宝坻区有了新身份,还拿到了特困补助。

  2023年9月9日,一名聋哑男子流浪到宝坻区,当时他左腿因车祸骨折尚未痊愈,只能借助拐杖一瘸一拐地行走。10月5日,他腿部伤口复发,疼得满地打滚,好心市民通知了宝坻区民政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男子送往医院救治,但因伤势较重,所需治疗费比较高。宝坻区财政局及时拨付治疗经费,帮助男子治疗并最终痊愈。

  由于男子无法提供任何身份信息,工作人员通过哑语和他多次沟通得知,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只记得十几岁时被一个人从家里带出来后走失,现在应该是40多岁了。这些年他没有家,一直在流浪。工作人员通过公安人脸识别系统、走失人员DNA比对系统,全国寻亲网、新闻媒体刊登等方法,在全国范围内为他寻亲,但均未能查询到其身份信息。根据国家流浪乞讨人员安置政策,工作人员联系宝坻区有关部门,决定为男子落实该区民政局集体户口。在上户口时,工作人员和户籍民警征得男子的同意,为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党宝华。在落实户口后,工作人员又帮助党宝华向该区残联申请办理了残疾等级评定、向区民政局申请了特困补助。最终,他被评定为语言一级残疾,获得每月1870元的特困补助,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目前,党宝华被宝坻区救助管理站安置在当地的一家公建民营养老院进行康养。4月23日上午,当工作人员把崭新的身份证送到他手中时,他虽然不能言语,但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感谢,他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双手,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