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万红)交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在昨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委主任王志楠介绍了我市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的进展情况。
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方面,随着去年底津兴城际开通运营,“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形成,实现4条高铁通北京、1条高铁通雄安、多条高铁联周边,高铁通车里程由2013年的245公里增加到410公里,筑起京津雄0.5—1小时通勤圈、京津冀主要城市1—1.5小时交通圈。去年,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顺利开工。目前,我市已实现6条高速通北京、2条高速通雄安、毗邻地区高速互联互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13年的1103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358公里,实现京津雄1小时、京津冀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目前,我市铁路、高速公路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
综合运输服务创新方面,在铁路部门大力支持下,京津城际增开重联和长编组列车,运力提升18%,高峰时段群众购票难问题初步缓解。京津城际延长线实现“铁路e卡通”扫码乘车。武清开通至北京国贸的首条定制快巴,宝坻开通至廊坊香河、衔接北京的跨省公交。三地持续深化政务合作,实现5类电子证照互认共享、5个事项“同事同标”,共享行业大数据约6亿条。
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方面,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占比超过60%,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获评五星级绿色港口,焦炭货类实现100%清洁运输。天津港集团设立北京服务中心、入驻雄安新区综合保税区,环渤海内支线重箱运量同比增长25.2%,海铁联运完成122.7万标箱、中欧(中亚)班列完成8.5万标箱,均位于全国沿海港口前列,2023年集装箱吞吐量超2218万标箱,保持全球第八位。去年,国际邮轮母港在北方港口中率先复航。天津滨海机场恢复加密客运航线,新开至日本东京以及我国郑州、内蒙古货运航线,建设异地城市航站楼,升级乘机服务,202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847.3万人次,同比增长216.2%。
今年,我市将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唱好京津“双城记”,支持北京“新两翼”建设,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上勇争先、善作为。
升级基础设施“硬联通”。年底前,建成我市首条市域(郊)铁路——津静线首开段。加快建设津潍高铁、京滨城际南段,形成京津冀联通长三角的第二条高铁通道。加快建设京津塘高速改扩建工程、兴港高速公路。支持过境北京货运外迁,加快推进G95首都地区环线(唐廊高速二期)前期工作,积极谋划津沧高速改扩建工程、滨唐高速等新项目。
升级体制机制“软联通”。实施新一轮京津出行便利化举措,巩固京津城际重联和长编组列车开行成效,优化津兴城际车次安排,优化京津冀毗邻区跨省公交、定制快巴线路,研究更多贴近群众出行需求的新举措。此外,三地还将进一步扩大政务服务合作范围至辽宁、山西,建立泛京津冀大件运输许可审批联动机制,完成京津冀执法协作试点示范,促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升级港口群机场群“广联通”。打造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枢纽港口升级版,2024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超过2300万标准箱。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聚焦汽车、冷链、有色矿、新能源、粮油等优势货类,延伸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价值链,拓展货物加工、仓储、分装、分销、保税、交易等增值功能,强化对货主货物的服务功能,建设航运综合服务中心,高水平办好2024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同时,推动天津滨海机场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建设天津滨海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加密国内主要城市及日韩、东南亚等方向客货运航线航班,2024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力争达2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