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纪念梁斌同志诞辰110周年暨梁斌文学艺术研讨会侧记
对话up主
入围“雨果奖”~~~
回到首页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斌先生诞辰110周年
(1914.4-2024.4)
在中华民族美学底色上
绘当代文学的斑斓图景(图)
——纪念梁斌同志诞辰110周年暨梁斌文学艺术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胡春萌

  梁斌是杰出的人民作家、文坛巨匠,还是造诣精深、风格独具、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国画家。梁斌的《红旗谱》被誉为“里程碑”式的作品。《红旗谱》在艺术上注重民族形式,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民间色彩、传统美学色彩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梁斌的文学创作理念,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日前,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联、天津市作协、天津社科院、天津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纪念梁斌同志诞辰110周年暨梁斌文学艺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社科院等2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梁斌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魅力和创作经验等进行了研讨。

  民族传统美学底色上 

  现实主义文学散发多层次魅力

  今天,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的长篇小说《红旗谱》,已经出版发行1000多万册,被改编成话剧、影视剧、京剧、连环画等艺术形式,还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朝、越、西班牙等7种语言传播海外。书中“朱老忠和他兄弟的故事与中国农民革命英雄形象”跨越时间、跨越空间,走进了千家万户。

  一部作品为什么能够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并产生跨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表示:《红旗谱》是一部在艺术上非常成熟的作品。梁斌先生的《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等作品,把中国传统小说中武侠小说和讲史小说塑造人物的传奇笔法引入创作中。同时,梁斌先生还在作品中增加了“民间风情画”的描述,将乡村社会生活的细节、风俗习惯以及冀中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民间色彩、传统美学色彩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梁斌先生文学创作的主调是革命现实主义,底色是传统美学,他能够将当代写作、革命时期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古老的文学传统、民间文化习俗以及地方性文化联系起来,使作品更具活力,持久地散发文学魅力。阅读梁斌先生的作品,可以给当今的作家带来深刻的启示——梁斌先生是基于对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和探查,结合当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进行文学创作的。

  “梁斌创作《红旗谱》三部曲时,有意识地追求民族风格。”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阎浩岗在分析梁斌小说作品时说,“中国古典小说对梁斌的创作影响很大。朱老忠的仗义疏财,让人想到了及时雨宋江的侠义精神。梁斌还着眼于世态人情和日常生活细节,农村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风俗都作为重要事情来写。在一些场景描写中,梁斌传达出了强烈的中国美学画面意境。但是梁斌又与乡土作家有所不同,他有‘洋’的一面。在北平读书时,梁斌阅读了很多外国小说,他最初发表了一些意识流的作品,后来他认为让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接受这种文学观念有困难,因此创作转向民族风格和古典白话小说方向,但并未忽视西洋文学的美学观念对他的启迪。梁斌多次表示,希望写得比西洋小说粗糙,比中国古典小说细致。中国古典小说在描写景色和人物外貌时几乎是一笔带过,但是梁斌写《红旗谱》时却会进行细腻的刻画。他在书写中,把中和西、古和今、民间和知识分子的各种文化结合,并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何其多,称其汗牛充栋绝不为过。但真正历久弥新,具有强大阅读穿透力的作品,还是那种思想认知价值与独特艺术价值完美统一的传世经典之作。”天津社会科学院教授王之望在谈到《红旗谱》时表示,“史诗性、主要人物形象的高度典型化和独树一帜的审美风格,三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完美融合,奠定了《红旗谱》和作家梁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的崇高历史地位。”

  天津市梁斌研究会会长宋安娜表示:梁斌先生是一名高擎着真善美火炬的文学战士。他创作的《红旗谱》长篇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座里程碑。《红旗谱》不仅是一部中国农民觉醒与奋斗的宽广壮丽的史诗,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还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回归本土、回归民族文化的重大成就;它慷慨悲歌、燕赵风骨式的悲壮美别开生面,创造了审美新境界;它塑造的朱老忠文学形象,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成为继《水浒传》《阿Q正传》之后,开一代新风的中国农民文学典型。《红旗谱》从历史的高度,深刻概括整个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揭示中国民主革命的农民问题,揭示农民和共产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关系,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是“五四”以来反映农民问题小说中的集大成者,它所昭示的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梁斌先生传递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最强音,梁斌精神和他的文学艺术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归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

  民族特色自然流淌于书写之中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跨文化、跨文明的交流互动越发频繁。中国文学植根于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文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既具有中华民族审美风尚又能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新一代文学创作者必然面对的使命。

  在当下,阅读梁斌作品对年轻作家的文学创作有着哪些意义?

  “梁斌先生是一位革命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学传统背景并自觉传承中国文学传统的作家。他通过苏俄文学学习了自19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实主义,并且具有丰厚的地方文化和民间生活积累。因此他的作品气象深远、胸怀广阔,我认为他是革命时期现实主义作家的样本和典范。”张清华说,“阅读梁斌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写作忠实于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作者试图重现一段历史。我认为这是梁斌那一代作家坚持的写作态度,要忠实地再现他们理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逻辑。对于今天的作家来说,我们要展现的当代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在应该具有更广阔的世界视野和当下眼光。对于我们眼下的社会生活、世道人心要有广泛深入的解释,不同时代的作家有不同的使命。”

  阎浩岗表示: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确实经久不衰,具有永久价值。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从生活里来,只要作者忠于生活逻辑,民族特色便会渗透在书写中。例如梁斌撰写日常生活,他将其精细地、生动地描绘出来,实现历史真实、艺术真实的合二为一。这种作品经过历史沉淀后,还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虽然梁斌描写的生活与当下的生活有些不同,但是人们需要了解过去年代的生活。通过阅读《红旗谱》,可以了解那个时候的风土人情。此外,读者还可以从梁斌作品中体验到民族精神——中国人骨子里对公理的追求。今天的作者需要回归生活,回归到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梁斌对生活有观察和思考,思考之后才形成了书中的故事和人物。灵感和想象固然重要,但生活仍然是关键。老一辈作家如鲁迅、叶圣陶、茅盾,他们对不熟悉的、没有生活的领域不会轻易去尝试书写。

  “虽然有时候大家有意识地追求风格,但是在都市生活中民族传统习俗并不多见。我们不可能按照《清明上河图》中的图景去描摹今天的都市。我认为最深层的民族风格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只要把这些东西写得真实,作品自然就会透射出民族风格。”阎浩岗说,“在大都市中,我们面临的日常奋斗、抗争和对喜怒哀乐的表达,与其他国家、民族有所不同。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民族、国家的人在思维、行动和情感表露方面是有差异的,根源在于深层的民族心理。只要真正挖掘这个问题,我们将真实情况描绘出来,对于其他文化或地区的人来说,这就是纯粹中国化的表达。”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海燕认为:对于一些年轻文学创作者来说,在书写中追求现代性和民族性,这方面是需要向梁斌去学习的。梁斌在民族美学的表达上也是有个性的,他的写作依托于生活,以理想为支撑,然后才能写出那种在世界上具有独树一帜风格的作品。如今乡土社会和乡土文化减弱、都市文化增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有些年轻人认为无法抓住民族情感和个性。实际上,走入生活,与最普通、最基层的人和事打交道,仍然能发现很多值得挖掘的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场景和情感。文艺反映了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空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在,每个地域都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体现在细节上,例如人们的饮食或说话走路方式等。年轻创作者只需要深入生活和社会,就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如何在作品中设计、加工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是考验作家构思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的。

  梁斌与梁斌研究

  已成为津派文化的重要组成

  “梁斌生于河北,但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天津。一方面,他的文学创作、书画创作、文艺宣教等活动带有深深的天津印记,津派文化对梁斌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梁斌对文学‘津军’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并传承发展了津派文艺谱系,其不仅是津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动体现,而且他本身已经成为津派文化的耀眼名片。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梁斌可谓津派文化发展史上个人与文化相互塑造的代表和典型。”罗海燕表示。

  据介绍,梁斌在自己笔耕不辍的同时,还曾倾注极大的热情关心、培养和扶掖文学新人。天津当代著名作家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者颇多,几乎构成了当代文学“津军”的主力。此外,《红旗谱》系列经天津文艺工作者改编、再创作,成为津派文艺新经典。如2014年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上,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根据梁斌同志同名原著精心打造的话剧《红旗谱》,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之后,这一大型红色经典话剧《红旗谱》,在全国巡演,转战北京、西安、郑州、太原、南京、保定等地,又入选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展演;2004年,由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红旗谱》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被称为成功改编“红色经典”的范例;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将《红旗谱》的故事搬上大银幕。

  谈到津派文化的特点,罗海燕认为可以将其简单归纳为实、时、精、特四个方面。实,就是切实、务实、笃实。时,就是以与时代同步求思想精深。精,就是以认真态度求制作精良。特,就是以独具风格求艺术精湛。从梁斌人格精神、文学创作、艺术境界方面来看,可以说他生动地体现了这四个特点。其一,他在创作时,坚持深入生活,不离生产,具有实的作风。他在创作《红旗谱》之前,曾经深入生活十年,和干部、农民、战士、知识分子交朋友,积累了大量材料。他也教导后辈,作家应该生活在群众之中,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勤学苦练,写出具有民族风格、地方色彩、时代气息的好作品来。其二,梁斌历来要求创作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他以鲁迅为师。鲁迅的一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为着中国的进步,向束缚人们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旧的社会势力,展开了最猛烈的进攻。梁斌即使到晚年也十分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其三,严肃认真的态度是产出精良之作的必要条件。梁斌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总是用严肃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梁斌曾论修改作品,他强调文章非多修改不行。其四,梁斌在文学上反对陈词滥调,追求自成一格。梁斌曾说:“要真正抓住生活写。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不会形成一般化。写个人的感受,作品就有特色。”

  梁斌研究发轫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历程,形成了传统,是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天津市梁斌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宋安娜介绍:研究会以发扬梁斌精神、研究梁斌文学艺术、继承传播梁斌精神和文学艺术遗产为己任,把梁斌研究纳入日常化工作,不断从顶层设计角度推出课题、展开活动、培养人才。梁斌研究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多方法、不断开掘研究新领域的趋势,学者队伍的年轻化也非常明显,研究梯队已经形成。

  为拓展梁斌作品和梁斌精神的传播,天津市梁斌研究会多次举办以梁斌文学艺术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艺术展,研究会还以梁斌冠名举办多届全国性文学征文,有以青少年为参与主体的“梁斌杯新苗奖”,还有扶植农村题材创作的“关注农民”梁斌文学奖。研究会努力推进红色经典进入大学校园,在五六所大学成立了《红旗谱》青年读书会。南开大学的学生还自编自演了校园版话剧《红旗谱》,以当代青年的文化认同诠释红色经典。这部话剧受邀走进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巡演。天津市梁斌研究会已经成为传播红色经典的促进会。

  宋安娜表示:“今天,我们召开‘纪念梁斌同志诞辰110周年暨梁斌文学艺术研讨会’,将以这次会议作为一个新的起点,获取深入梁斌研究、传播梁斌精神的新推动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说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所属10报2刊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所有关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及其子报子刊内容产品的数字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稿件签约、网络发布、转稿等业务,均需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商谈,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互换稿件协议的网站,在转载数字报纸稿件时注明“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XX报”和作者姓名,未与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有协议的网站,谢绝转稿,违者必究。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法律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