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天津300多公里的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中关镇,占地23万多平方米的津承绿色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试验示范基地不久前完成验收。为测试农作物是否适应当地环境,这里试种了200多个蔬菜、水果、杂粮、中药材等农作物品种,其中约一半的种子来自天津。
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为全面推进春耕春播生产开好头、起好步,天津加强科研机构“育种”、加快种子企业“育苗”。目前,我市有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等多家种业科研机构;科润、德瑞特、天隆、耕耘、惠尔稼等10多家种业企业以及59家持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制繁种公司,去年,在全国制繁种4215万公斤(不含薯类),主营品种超500个。一粒粒“津牌”种子走出实验室,在京津冀的田间地头结出沉甸甸的“丰收果”。
产量足
四成销往河北省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农机隆隆作响,一派热闹景象。天津金世神农种业有限公司在宁河区有近700万平方米的良繁基地和6万多平方米的育秧基地。“3公斤原种能繁育出600多公斤大田用种。去年,这里制繁了200多万公斤的优质水稻种子,其中四成销往河北省。”该公司总经理胥林华向记者介绍道。
装秧盘、铺底土、撒种、覆表土……在该基地的育秧区域,一个个空盘在“流水线”上经历一系列环节后,几秒钟就变成水稻秧盘,整齐地铺设到秧棚中。“今年主要种的‘津育粳22’,环境适应性强,是个高产、稳产的品种。以前的种子每斤稻谷能出6两多米,这个品种每斤稻谷能出7两多。”胥林华说,他们今年繁育了30万盘“津育粳22”秧盘,能用于1万多亩地种植。
胥林华提到的“津育粳22”,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景余及其团队培育的水稻品种,2018年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品种审定,2019年开始在三地推广种植。该品种产量稳定、抗病性强,是目前京津唐地区的主栽水稻品种。天津现有水稻种植面积超100万亩,“津育粳22”占30%多。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石家庄市、保定市、秦皇岛市等地区该品种的种植总面积超50万亩。
忙着水稻育苗的还有位于天津市西青区王稳庄镇的天津天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的国家粳稻中心育繁种基地,工作人员将一个个育秧盘摆上传送带,不时地补充种子和水稻基质到进料口,接下来的工作便交由联合水稻播种机。“这些种子已经提前完成浸种、包衣,把它们撒在盛有2厘米厚基质土的秧盘里,再覆上薄薄的基质土和薄膜遮光保温,保持一定的水分供给,大概1周后,水稻秧苗就能破土而出了。”公司科研部工作人员余子嘉告诉记者,近一个月,基地30多座大棚摆满了育秧盘,其中,软米“小站香1号”和紫糯米“津特6”都是适合京津冀地区种植的特色优质品种。
春耕春播,种子先行。天津水稻种子品种丰富,数量充足。“津育粳22”“津原89”“津原U99”“金稻919”“津育粳25”“津育粳29”等均是我市研发的水稻品种。去年,我市水稻繁种量达572.5万公斤,其中销往河北省117万公斤,推广面积约33.4万亩。
技术硬
携手攻关“卡脖子”
一直以来,我市蔬菜种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华北型黄瓜品种占全国栽培面积约七成;花椰菜品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种子年出口量达1万公斤;芹菜的推广面积占全国芹菜种植总面积的30%多……
然而,多年以前,不少蔬菜种源经历着“卡脖子”难题。天津积极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破解种质资源“卡脖子”难题,而解困的密码就藏在育种实验室里。
走进天津市蔬菜遗传育种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孙德岭正在对一个花椰菜样品提取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分子检测。“过去,我国90%的花椰菜种子依赖进口,每公斤种子要3000多元。现在,市场上超90%的花椰菜用的都是我国自己的种子。”孙德岭是花椰菜研究专家,2019年,他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创建了花椰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使其育种周期从传统的8年至10年缩短到4年至5年。他和团队相继育成“津雪”“津品”等20多个品种,推广到全国20余个省市,实现花椰菜杂交品种国产化。
试验、比对、检测……孙德岭除了一头扎进实验室,也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他平均每年试验3000多个花椰菜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至少种20株。据介绍,目前,天津花椰菜种子供应量占全国约20%。去年,天津销往河北省318.81公斤花椰菜种子,推广面积约3.4万亩;销往北京230公斤,推广面积约2.5万亩。
不只是花椰菜,黄瓜、大白菜、芹菜等10余种果蔬也是我市种业的主要研究对象。作为我市去年制繁种量占比最大的品类,黄瓜繁种量达14.7万公斤,其中销往河北省6033公斤,推广面积约5.4万亩;销往北京市150公斤,推广面积约700亩。
据了解,我市部分企业已在黄瓜等菜品上开始应用分子育种,德瑞特、科润等公司积极建立种业大数据,拓展种质资源中优异等位基因挖掘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复杂性状改良的可操作性和新品种选育的效率,从源头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国产花椰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但同属于十字花科蔬菜的青花菜还无法摆脱进口依赖。针对青花菜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等“卡脖子”难题,我市种业跑出了创新“加速度”。不久前,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小丽携手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科研人员,开发了以父系单倍体诱导系介导细胞质替换,“一步法”创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新方法。该生物育种途径可缩短育种年限4年至5年,大大提高了青花菜及其他十字花科作物育种效率,为传统育种向高效生物育种稳步快速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平台强
协同发展新格局
创新的种子播撒在京津冀大地,离不开基地的“孵化”。近年来,我市研发的不少农作物品种种在了京冀农业园区,与此同时,一大批京冀两地研发的种子也在我市各大园区和基地拔节成长。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武清城区西部的天津市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3万平方米的中试车间、2600亩的试验田……每年,这里试验2万多个杂交组合,研制出100余个新品种、新技术。
“创新基地现主要开展植物育种、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等试验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活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后勤保障与基地管理处副处长张远芳告诉记者,这里是天津农业的基因资源库,保存有30余万份种质资源。
园区是产业升级的“孵化器”,联盟则是推动三地种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强区域内企业合作,携手梳理了一批关键性科技创新任务,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与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程文娟举例称:“去年,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携手科研院所及企业在石家庄赵县基地示范种植高品质番茄、南瓜、黄瓜、甘蓝等40余个品种,示范封闭式无机基质槽培1000平方米,水培叶菜1000平方米。”据她介绍,截至目前,创新联盟已征集储备1700余个京津果蔬新品种和多项国内领先种植技术,构建了“京津研发、河北中试、就地转化、率先推广”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京津优质蔬菜新品种和科研新成果在河北省落地转化。
“京津冀三地种业协同主要体现在优化引种备案协作机制上,为进一步加快新审定品种在京津冀同一适应生态区推广效率,三地农业农村部门优化主要农作物引种备案流程,推动审定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互认,在审品种进入生产试验后可在异地开展引种试验,有效缩短引种备案申请单位的试验周期。”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通过搭建平台、创新机制、破解瓶颈,增强种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熟化和推广应用。与此同时,积极引进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有育种经验的人才,协调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生产单位等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开展协同攻关,全力打造区域种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