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王 双 天津社科院副院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城市发展中,存量资源就像一座宝库。盘活存量是推动天津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抓手,将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同步谋划、一体推进,盘出增量、盘出效益,能够增强内生动力、拓展发展空间。
闫丽:最近,天津有多个片区启动城市更新项目。老旧小区改造、环境提升、商业配套打造……存量资源的挖掘、盘活,不仅关系百姓高品质生活,也关系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双:的确如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存量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和载体。现有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构成丰富的存量资源,其中,有的可以成为连接京津、推动成果转化的空间载体,有的可以成为完善产业链条的产业载体,还有的可以变身为新的消费载体、商业载体。天开高教科创园核心先导区就是盘活闲置楼宇的一个典范。天津科技广场曾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空置楼宇,但这片区域紧邻高校,地理位置优越。经过多方努力,这片闲置空间成为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载体平台。存量之中,有独特优势,也有深厚潜力,能够创造增量。总之,盘活存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抓手。合理调度资源,把空间利用起来,存量“宝库”才能源源不断创造价值,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
闫丽:盘活存量,先要理顺发展的逻辑、盘活的思路,不仅对资源、空间等各类存量心中有数,也要对蕴含其中的特色、优势有深入的理解。用发展的视角看待现有存量,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就更容易把“沉睡”的资源“唤醒”。
王双:是的,盘活的是存量,也是思路。其实,很多存量之所以闲置,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与需求的错配、发展思路理念的陈旧。存量的潜力在哪里、市场与需求怎么样,两者能不能找到匹配处、连接点,这是盘活存量的一道大题。比如,一个楼宇资源是面向生产,转型成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孵化地”,还是面向生活,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这要看发展条件、看周边配套、看市场需求。找到一个主题、明确一种导向,主题化盘活利用,探索差异化盘活路径,可以让存量资源更好地转化为优质增量。
闫丽:盘活存量,是城市资源的再次开发,要做到盘而能活、盘而有效,在固有模式里打转转不行,必须增加“新意”。我们如何实现“有中出新”?
王双:我们常说“老树发新枝”,“新”可以有多重维度的理解。不久前,海河旧书市集亮相河东区棉3创意街区,有人气、有流量,也有文化、有品位。旧书市集有书,还有展、有演、有互动。城市文化有了不同的打开方式,这是一种新。天津有一些长期闲置的厂房,有的挖掘工业文化底蕴,打造潮流街区;有的主打产业链招商,导入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动能。这也是一种新。“有中出新”,可以是“高大上”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实现传统产业“腾笼换鸟”;也可以是接地气的,实现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赋予传统要素新的价值。如此,充分挖掘、精心开发,在存量载体中导入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存量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还能升腾城市的文化味儿。
闫丽:以系统的眼光看,存量的“焕新”不是孤立的,而要以一流的发展环境做保障。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实现配套协同,形成盘活存量的合力,新的增长点就会加速形成。
王双:嫁接果树,不仅要讲究手法,也要看土壤、温度等环境条件。盘活存量,很多时候也是“嫁接”的过程,需要软环境的支撑。现实中,有些尚待盘活的老旧载体是难啃的“硬骨头”,可能面临产权结构错综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等诸多难点。这需要“破”,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障碍,使各类资源贯通起来、高效利用起来;也需要“立”,进一步强化市场化导向,用市场化方式盘活低效空间,不仅着力提高载体“容积率”和创新“含金量”,也要为现有企业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在带动作用、辐射作用下,现有存量自然能引来更多“金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