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又到了一年中最适合放风筝的季节了。你看,神州大地随处都有风筝在天空飘荡,大人孩子追着风筝,那个乐和。
我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风筝有着不同的叫法,南方称鹞,北方称鸢,故有“南鹞北鸢”之说。此外,还有风琴、木鸢、纸鸢、风鸢、纸鹞、鹞子等多种称谓。风筝制作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最早的风筝并不是以纸制作,而是木制的。墨子和鲁班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放之能飞,称为“木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墨子·鲁问》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造纸术发明后,汉代开始以竹篾扎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
“风筝”一词较早出现在明代陈沂的《询刍录》里:“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从宫廷传到民间,唐朝赵昕著的《熄灯鹞文》记载了帝王放风筝情景的盛况。到了宋代,人们将安装在风筝上的笛子或琴弦改造成了发音可控、传音悠长的哨子,这样的哨子被称为“宋哨”,并且很快流行开来。明清时期,风筝发展达到了鼎盛期,风筝无论是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明清时代的文人,喜欢以风筝为题材,吟诗作画。尤其清朝玩风筝之风气更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生动地描述了大观园里姐妹们玩风筝的情景。
据传,在唐宋时期,中国的风筝就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向国外流传。后来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风筝开始被用于飞行器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在一家国外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的旁边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纸花如雪满天飞”“好将蝴蝶斗春归”。在春天放风筝是我国的传统民间习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除了大人小孩爱放风筝外,在古代,风筝还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中,在《南史·侯景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贼之始至,城中才得固守,平荡之事,期望援军。既而中外断绝,有羊车儿献计,作纸鸦系以长绳,藏敕于中。简文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梁简文帝及其官员被围困在内城台城时,他们将求援的书信放在风筝上,以此向外传递消息。此外,风筝还被用于渔业等领域,出海前,渔民用风筝尾部的变化来测定高空气流的缓急和方向。
有一首儿歌《风筝谣》:“小小一根线,拿在手里边,一头连着你,一头连着天;长长一根线,飞又高又远,一头连着你,一头在心间……风筝风筝飞满天,白云朵朵是伙伴……”放风筝,是春天美好的乐事之一,看那风筝借着风直上青天,自己的心仿佛也跟着旷远起来。在过去,人们常将放风筝作为一项驱病除疾的民俗活动,清人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中称:“放风筝,最能清目。”我们不妨趁着和煦的春风,寻一处空地,仰头牵起一只精美的风筝,在时跑时行、一张一弛间舒活筋骨,放飞心情,放飞美好的祝愿。
题图摄影:高 菲